欢迎来到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集合19篇 - 其他免费论文 - 无忧范文网~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集合19篇

时间:2021-10-25 其他免费论文 点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的文章19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摘要]北京市西城区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利用区内央企、地方国企、总部机构资源优势,紧跟当前数字化、场景化的技术变革趋势,以新基建为契机布局应用场景建设,挖掘新需求开展应用场景建设,培育新动能产业,探索核心区金融和科技双轮驱动发展的西城模式。

  [关键词]新基建; 应用场景;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1445(2020)08-0069-03

  新基建是当前扩内需、稳投资、稳增长、稳就业、促消费、促转型,化解疫情不利影响,提升创新效能,培植新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市西城区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及时发布《西城区加强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进精细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赋能计划》,发挥央企、金融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握住新基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以新基建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为引领,做好“四个服务”,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力争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新装备新技术应用建设的高地,争做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区。

  西城区在新基建中的区位发展优势

  西城区央企、地方国企、总部机构资源全国领先,在新基建5G基站、区块链、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优势突出。目前西城区内已有多家央企开展了新基建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同时还有一批围绕新基建提供技术保障的优势企业。

  聚集着全国5G基站建设的领军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是5G基站投资建设的主力,三大运营商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15万个。2019年底,中国广电和国家电网确立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加速推进5G建设。

  拥有区块链研究应用的头部企业。西城区拥有联动优势公司、金链汇信(北京)公司、国网区块链(北京)公司等头部企业以及中国—中东欧区块链卓越中心秘书处等国际资源。聚焦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西城区持续加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同时作为政务服务区块链应用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区块链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设,加强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在北京率先打造了政务服务“9+1”应用场景。

  具有特高压投资建设的大型国企。国家电网是特高壓项目规划和投资运营的主力军,中国能建电力集团公司是特高压规划、设计、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一些企业在特高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检修的信息化方面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参与了国家电网公司电网信息模型标准的起草。

  聚集着充电桩建设与运营的头部企业。国家电网公司是全国公共充电桩运营的头部企业,2015年成立了国网电动汽车服务公司;建设运营的全国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累计接入充电桩45.7万个,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

  拥有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的大型企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作为交通领域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提前布局新基建领域,目前已与中国通信服务公司等机构达成新基建领域的合作。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咨询公司等市属国企也在城际轨道交通的设计、系统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长期承担城市地铁线路的建设管理任务。

  新基建赋能西城区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新基建为西城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西城区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明晰,对于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应加快创新探索;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新业态、新经济体量较小,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疏解腾退的空间资源还没有得到高效利用,需要加快对低效楼宇改造提升的进度,为引进优质企业提供空间;城市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此次新冠疫情暴露出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尚有诸多需要补齐的短板。

  新基建加快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西城区内央企资源丰富,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突出。据统计,2019年区内共有规模以上央属法人单位793家。辖区内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央企均已加快投资和布局新基建项目。如何助力央企推进新基建项目,将成为西城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机遇。此外,西城区内拥有奇安信公司、航天科工智慧公司等前沿科技企业,将成为新基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随着新基建的实施,这类高新技术企业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基建有效带动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不仅能够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和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快传统金融机构向智慧银行、智慧网点等数字化转型,推动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场景拓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赋能商务、零售、文化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实现精准感知、在线处理、智能决策、体验式服务等,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促进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的能级。

  新基建有力赋能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此次新冠疫情暴露出政府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等领域还有提升空间。“十三五”以来,西城区推进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在智慧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智慧政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建设模式单一、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不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综合应用不足等问题。借助新基建发展机遇,能够有效补齐现有智慧西城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区域大数据中心平台的建设,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实现城市万物的互联互通。

  加强新基建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对策 把握四个方面进行战略谋划。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的医疗体系短板,加强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及临床与防控相结合的创新技术与方法研究,加快智慧医疗应用场景建设。落实市政府关于应用场景建设的相关要求,在市科委的指导下,加强与“三城一区”和城市副中心的资源对接和成果共享,为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供支撑。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核心区优势资源输出统筹结合,辐射带动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的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促进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在新基建项目中发挥区域企业技术资源优势,为国内其他地区提升创新效能、升级产业层次、培植新动能方面贡献西城智慧。

  加强与辖区新基建建设主体的对接与合作,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对于技术成熟、路径清晰的企业,如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做好金融、人才、技术等服务保障,协助其凝练并发布应用场景建设需求,并与“三大科学城”做好对接。支持建设单位、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搭建试验性应用场景平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

  发挥金科新区优势,加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积极对接新基建融资需求,开发一批适合新基建项目特点的创新金融产品,以智慧金融服务补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以技术创新全面提升金融监管效率。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电子及网络支付、金融安全等领域,加快金融科技领域“卡脖子”和“颠覆性”技术集中攻关。

  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的医疗研发能力弱的问题,探索成立市区联合自然科学基金,提升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依托区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资源,加强临床与防控相结合的创新技术和方法研究,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战略储备。加强医疗机构与电信运营商、企业的合作,搭建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

  聚焦新基建优势领域,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加强新基建与场景深度融合,推动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应用场景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开展应用创新和示范,同时探索交叉领域的融合应用。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对应用场景及其作用的认识。1牢固树立“创新无处不在,处处皆为场景”的理念,聚焦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居民消费等领域,推动新装备、新技术应用场景落地。总结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建设经验向全市推广。支持区域内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企业购买网络安全等服务和产品。加强与“三城一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合作,主动挖掘区内企业在新基建过程中的需求,主动引导其向城市副中心进行定向转移;对于缺乏产业化场地的,协助企业与亦庄进行对接,促进“三城一区”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新基建项目中的应用,推出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融合应用场景。有效发挥区域内新基建承接、运营企业和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集聚的优势,主动服务津冀和全国,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提供保障。支持区内新基建承担单位、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制定新基建领域标准。

  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新基建项目的技术创新。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和亞投行、丝路基金等已有国际合作项目资源,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打造国际合作示范项目。推进数据技术、标准、园区、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培育具有国际化、顶尖、高端的国际合作项目。

  [参考文献]

  [1]黄波.加速布局“新基建”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N].科技日报,2020-04-02.

  [2]马化腾.推动上“云”用“数”建设产业互联网[N].人民日报,2020-05-07.

  [3]李彦宏.“新基建”加速智能经济到来[N].人民日报,2020-05-08.

第二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摘 要】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关键词】爱国主义 爱国精神 忧患意识

  时代在不断进步, 教育 是 发展 变化的,观念是在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势在必行。在课程改革中应更关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事业。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方能收到实效?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实践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时效出发。

  一、从实践出发

  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作为教育者,必须在课堂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掘分散在课文中的祖国人文资源和 自然 资源中深厚的爱国因素,唤醒受教育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爱国情愫,对学生进行民族的优越感、忧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 历史 、卓越的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诸如被马克思高度评价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化界所推崇为人类文化源头和思想源泉之一的老庄 哲学 、孔孟儒学等等,从中学生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美,油然而生自豪、自尊和自信的民族优越感受。

  2.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诸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屈原)式的仰天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热烈呼号,都表达了先贤诸哲对罹难祖国及其命运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这种苍凉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 中国 文化传统之中。以忧国忧民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为了祖国的新生和发展而舍弃个人一切的使命意识与牺牲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这种充满悲剧美的千古绝唱,颇能激沸青少年一代骨髓深入的爱国热血。应当说,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小我”与“大我”两者之间必择其一的关键时刻往往最能迸发出爱国主义激情。

  这样旨在蓄养爱国主义激情的课堂教育,就能使学生对祖国灿烂文明、壮丽山川在生活动泼、富于创造的内心体验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幸福和陶醉,并油然升华成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分子的崇高感和骄傲感受,乐意为这个多民族的团结而牺牲私利,奉献所有。久之,这种“牺牲”、这种“奉献”也成为个体生命人格完善的最高精神需求,成为实践人生最终价值的理想境界,爱国主义教育就步入了一处终极的大化之境。

  二、从生活出发

  提起爱国主义 教育 ,有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空洞的大道理。其实不然,“经微之处见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处处都不乏爱国主义的高尚之举。当我们随手关紧水平 考试 笼头,拉熄了“长明灯”;当我们向处于困境的同学院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为希望工程捐出一元钱,为贫困山区的人们献出一件寒;当我们毕业后回到家乡破旧的三尺讲台;当我们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之时……当我们默默地,很 自然 地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不下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也是以国家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受吗?只要我们时刻记住自己是 中国 人,那么爱国主义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中。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爱国主义这一大概念具体分解成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细节,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小事也能体现爱国行为。自己也能做一些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如针对部分学生扔馍倒饭现严重,学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访问敬老院老人们。老人们讲到了自己童年时期吃野草,喝稀粥,忍饥挨饿,不少人活活必死的血泪史和新中国人民所过的幸福生活,并希望同学们为国家的富强,要珍惜每粒粮食,教师在最后 总结 :“我们国家有一些地区的人们还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如果我们全国每人节约一分钱,一粒粮,就可以为国家节约一千余万元钱和几十吨粮食。”这样学生就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

  三、从时效出发

  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这“东风”主要是指“大气候”(国际国内形势、重大节日等)和“小气候”(学校、班级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如今年伴随着“七·一”这一 历史 性日子的来临,爱国主义热情在中华大地激沸,在海内外亿万华夏子孙心中涌流,学校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忆百年史,激爱国情,立强国志”为重点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象“雪洗中华民族耻辱的壮举”主题报告会、“迎香港回归”主题班(队会、“香港知识问答”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史,进一步激发我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如结合日本文部省屡次篡改教科书、歪曲日本侵华史的卑劣行径,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不仅进一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和深重灾难,加深了对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生动、有吸引力,就应当研究社会大气候、学校小环境,抓住热点,不失时机地开展针对性教育,方能收到实效。“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爱国情怀,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他的伟大实践,更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光辉榜样。让我们是他那样,把爱国之志化作报国这行,把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爱国情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三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摘要在中国早期的思想和文化中,“礼”代表了一种宇宙论思维,认为每一个体都生而具备自我完善的潜能,它是一种基于德性的自然主义觀念和态度,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间社会“自然的”支配和统治关系。作为个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文形式,它无法有效地解释“恶”的普遍性和根源性,也无法证明“礼”作为权威形式的道德正当性,重庆公交落水事件,纯属人为事件,处于这一事件当中的所有当事者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对待这件事,灾难完全可以避免,然而,事情的结局却让人难以接受,这件事情的发生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反思……

  关键词道德法律反思

  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

  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一辆小轿车与一辆公交车相撞,导致公交车冲破桥面护栏,直接掉入了长江里。事后通过黑匣子还原了事情的真相:28日,司机冉某驾驶一辆22路公交车,在公交线路上正常行驶,由于原线路发生了变化,只好走了第二条路线,到了站牌,司机已经清晰告知车内乘客,而乘客刘某不知何故没有下车,车向前行驶了一段距离,刘某发现自己坐过站了,要求司机停车,而公交车行驶有规定,没到站牌不能随便停车,于是刘某开始对司机恶语相向,并用手机击打司机头部,司机冉某用手格挡,并开始回击,导致开车分神,与前面一辆红色小轿车相撞,直接冲入大江,连带车上的15条生命全部坠入江内,一场悲剧由此而生。事情的发生引起我们的深思,也让我们深刻的反省,结局已经无法挽回,如果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站在道德层面来约束一下自己,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首先公交车司机遇到纠纷打击应该立即停车,如果你道德观念强的话,你应该想到不能拿一车人的性命来开玩笑。其次,乘客如果道德觉悟高的话,会想自己误了下车,多坐一站再返回来不就行了嘛。最后,如果乘客当中有任何一个人有道德心和责任感的话,不麻木而冷漠地观望,而走出来及时制止乘客和司机的殴打,这一切悲剧都不会发生,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也不会终结。这一惨痛的事件值得我们深思,人们的道德观与法律意识如此淡漠,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老子所著《道德经》里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所以,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道德之所以被受到尊敬和重视,是因为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万物由道生由德养,道和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道德”体系。引申到今天成为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如果人们的行为合乎道的大德,那么人类就能繁衍生息,否则就会自我毁灭。重庆公交案这一事例也告诉我们,违背了道德原则,本来能避免的事情也终酿成了大祸,这种后果也会让人难以承担。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可见道德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它们思想文化的最高境界。

  法律是在我们生活中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一方面,它庄严详尽地规定了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司法机关坚决地切实有效地依法保护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侵犯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的敌对分子依法制裁。另一方面,它也靠广大人民制定、执行、监督并遵守。社会主义法治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的形成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所以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减少或避免人们触犯法律的几率。法律也是对道德约束力的一种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为约束体系。在这个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焦躁、不安充斥着整个社会,而一些善良之举却被诬陷的个例报道也似乎更让人们学会了冷漠、躲避,更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倒地老人再也无人敢扶,陌生人需要帮助以为是骗局,可是,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躲避就不会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利益,就像公交车惨案一样,一些无辜的乘客由于自己的淡然与冷漠,也付出了失去生命的惨痛的代价。还有我们的公交车司机和乘客,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也许换一种语气或方式就能解决了问题,却要通过互殴来处理问题,即触犯了法律也牵连了无辜,并赔上了性命。如果人人都懂得用道德的标准、用法律的条款去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善待他人,那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一定会大大改变,整个社会的氛围也会大大改善。我们本是文明之邦,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沉淀,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弟子规》、《三字经》……,我们耳熟能详,如今这些祖先遗留的宝贵财富渐渐被遗忘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所有的国人大声呼吁,让道德回归,让文明落根,让人人各司其职,身居要职者想的是如何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想着自己如何升职敛财;为人师表者想的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想着如何开补课班收费赚钱;白衣天使也只想着如何救死扶伤,提高医术,为患者解痛,而不是想着收红包;生产研发者想的是如何开发出安全优质高效的食品,而不是添加什么激素、色素之类危害健康的产品,学生尊师敬长,家庭上慈下孝……,整个社会一派祥和安宁,其乐融融的景象,让我们习主席倡导的更加美好的中国梦早日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巍.行为、语言及其正当性——先秦诸子“类”思想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

  [2]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义[J].哲学研究,2008(05).

  [3]李晨阳.荀子哲学中“善”之起源一解[J].中国哲学史,2007(04).

  [4]老子.道德经[M].

  [5](意)但丁.但丁诗集[M].

第四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安全健康意识的增强,产品及服务质量已成为消费者、商家、媒体共同关心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食品安全是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广泛意义上的食物是指那些能经过简单处理或规范加工能满足人类生命健康需要和人们生活习惯嗜好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制品。这些食物大部分来源于广泛意义上的农产品,来源于生产农产品的粮、棉、油、渔、丝、茶、菜、果、糖、酒、畜、杂等12大门类的初级产品。这些初级产品的种类、特性、运输、加工、贮存、销售的途径、方式和管理已经各具特色,但在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环节存在的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却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危及人体健康。因此,食品安全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了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以外,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范畴,是一个涵盖全社会的、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为基础的,与行政管理部门、社会舆论、个人食品安全防范等相关的系统工程。因此,在人人追求健康长寿的今天,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食品的安全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容忽视,食品中有不少的天然有毒物质,我们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平时我们所吃的蚕豆青色时不能吃,因为其中含巢菜碱甙。生豆浆要煮到无泡才可以喝,因为其中含蛋白酶抑制剂。水果中比如银杏,生吃可能会中毒,还有杏仁食1克以上也会中毒等等。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食品的重要性。但是也有很多有违食品安全性原则的例子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大到一些国有企业,小到学校的食堂都会出现食物中毒的事件。而且食堂的餐具就算用热水烫过,消毒精洗过,但是那么多不会认真洗,也洗不干净,一些过期食品不仅毫无营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人健康。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三、加强高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建议
  1、操作措施
  (1)高度重视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作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作好食品安全卫生工作,真正地把工作落实到实处,高校可成立以总经理为首的卫生管理委员会,餐饮总监全力配合,带领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全面履行各项卫生管理事项。在每日早会中,各级领导以食品安全为主线,
  布置各级卫生工作,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定期对食品卫生进行自查,使食品安全工作深入人心。
  (2)健全卫生管理制度
  根据厨房和餐厅的卫生要求,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如厨房原料采购索证和验收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粗加工卫生管理制度、面点制作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卫生知识培训制度、设备设施卫生管理制度和餐厅服务卫生管理制度等。此外,根据厨房的特殊要求,制定更加详细的卫生管理强化制度,特别是厨房卫生和厨房调料仓库,更是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标准。如菜肴留样、回烧记录等等,以此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宾客的饮食安全。成立专门的质检小组,定期对食品原料的存放、操作流程、环境卫生等开展检查,必要时邀请卫生防疫中心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以保证餐饮质量。
  2、预防措施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生活质量,更与生命有关。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发展到供求平衡、年丰有余以后,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解决餐桌污染,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必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农产品规格标准制度。规格化、标准化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尤其对于食品,规格标准更为重要。由于我国食品规格化标准化的滞后,已经造成一些恶果。要真正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建立从生产→收购→加工→流通→消费的统一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科学的食品资格认证制度,尤其要对我国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作科学的论证。在预防措施上,高校要加强监督执法和跟踪复查,为使消费者吃到卫生、营养、安全的食品,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生产、加工设施布局不合理、不具备硬件设施、卫生质量不稳定、管理难以到位的食品生产单位和高校餐饮部门进行监督。要加大对高校食品卫生的日常性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对监督检查中发现违法的行为,将立即责令整改,并进行跟踪复查,对整改有困难的部门给予帮助指导。
  3、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强化食品安全意识
  领导重视,专人负责,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加大《食品卫生法》的宣传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同时,切实完善卫生许可证制度,严禁未取得健康合格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的人员上岗。学校应采取封闭式管理,注重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促进学校食品卫生环境步入健康安全、良性发展的轨道。
  总之,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和完善高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第五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摘要]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审计价值观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师和管理队伍为主体,加强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推动课上和课下同发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全面加强审计专业学生审计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审计专业;学生;审计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8-0-02[收稿日期]2020-10-06

   一、引言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高校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深入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2018年发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指出,设有“审计学”专业在内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求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1]。为此,高校应结合《国标》相关要求,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入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新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如何加强审计价值观教育是审计界特别是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及相关领导必须破解的紧迫的新问题。为此,高校设立审计专业的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教育改革创新,将审计价值观融入审计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审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审计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审计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审计价值观的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刘家义认为,要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2]。宋夏云等基于审计价值观相关文献研究指出,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核包括:独立、客观、公正、正直;强烈的责任意识;可靠、透明;有效性;忠诚、奉献;审慎;清廉;依法;创新等[3]。审计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形成过程与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密切的关系,是广大审计工作者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形成的。

   任剑欣从“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六个方面对审计人员的基本价值取向进行界定,认为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中的责任是指要有审计的使命感和职业担当意识,忠诚是指要从事审计、热爱审计、尊重审计,清廉是指要保持审计人员廉洁自律、干净干事的崇高品德和良好风范,依法是指要遵循国家、行业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及基本程序要求开展工作,独立是指要坚守审计工作独立开展的基本要求,奉献是指要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地开展审计工作,他强调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概念,六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自成一体[4]。马新民等指出,审计院校学生是我国审计队伍补给的重要来源,培育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关键环节。审计院校要对其学生进行系统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未来成为合格审计人员奠定基础[5]。高校应加强审计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学界和实践工作者对审计价值观主要内容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审计工作者,要依法独立开展工作,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要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对自己严格管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审计工作者的这种价值追求,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加强日常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对审计院校来讲,要加强审计价值观的教育,使得每一位从事审计工作者在选择这份工作开始就注重审计价值观的养成,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三、审计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审计学专业学生审计价值观教育需要以教师和管理队伍为主体,加强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推动课上和课下同发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形成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协同效应,全面加强审计专业学生审计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以教师和管理队伍为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变化,审计院校的教师和管理队伍,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初心。各級管理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审计价值观有机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实现管理育人的良好效果。专业课教师在审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自己所讲授课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特别是要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无缝结合,进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校内和校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审计院校应围绕“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审计价值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整合优化校内外教学资源,将审计价值观融入校内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育、班团活动、毕业离校教育,以及见习教育和实习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不断加强校内外有机结合,全面加强学生审计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三)构建审计价值观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18年发布的《国标》要求各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目标和特色,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教学质量标准。《国标》指出,包括审计学在内的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应建立质量保障目标系统。质量保障目标系统包括培养计划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和培养结果质量等目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项内容应该在培养计划、培养过程、培养结果中得到切实体现、贯彻和落实。要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建立教学过程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控机制,实现动态、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为了全面有效加强审计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审计价值观教育,审计院校要围绕审计价值观建立和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成绩考核管理、见实习管理、学生守则、课堂规范、课外活动规则、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奖励制度等教学管理工作制度,以保障审计价值观教育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并确保审计价值观能落细、落小、落实,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将审计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审计价值观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院校的管理者要把好方向,深入课堂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有力有效地指导审计价值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师要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备课、讲课和课后辅导过程中,有效融入审计价值观教育。审计院校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加强“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审计价值观教育,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田志龙,高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什么、是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9(03):33-36+47.

   [2]刘家义.坚决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忠实履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J].求是,2012(09):17-19.

   [3]宋夏云,徐雨莺.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涵分析[J].中国内部审計,2019(04):84-87.

   [4]任剑欣.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路径选择[J].财会学习,2016(21):153-154+162.

   [5]马新民,朱刘峰.关于培育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01):41-43.

第六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蓄势启航。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州委七届九次全会胜利召开。

  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中共恩施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恩施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描绘了宏伟蓝图,必将激励全州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以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大力建设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奋力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优质休闲康养基地,努力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简称“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构建“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努力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建成“富裕恩施”“绿色恩施”“开放恩施”“法治恩施”“幸福恩施”。

  “十三五”是恩施州发展进程中进步最快、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州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州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五年来,全州上下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态、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加速形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十四五”,我州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突破期、基础设施升级期、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期、社会治理完善期、乡村振兴加速期、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创建期,发展前景可期、未来大有可为。全州上下要准确把握新判断、新部署、新要求,把握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和巨大潜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定信心、奋发作为,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州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重要节点;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统筹推进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彰显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强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汇聚强大合力,奋力实现我州“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光荣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谱写恩施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七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摘要: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军队也在不断进行变革。在新军事变革过程中,人才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更好地进行人才建设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话题。本文就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新军事变革;人才建设;培养

  在新军事变革的过程中,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作为依托。在这种情况下,新军事变革无疑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新军事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军事变革需要以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积极打造更加高科技的军事体系。同时,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军事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员,这是有效保障未来信息化战场上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而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拥有非常先进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在新军事变革中加强人才建设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同时,在全球军队建设竞争逐渐严峻的发展背景下,实施科技强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随着一大批高新技术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军队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依托来有效进行新军事变革,从而实现质量建军。

  另外,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导向中,我国想要进一步提升军事力量,就需要不断提升军事发展的科技化水平,让我军实现信息化跨越式发展,而这无疑需要以军事人才培养为基础。由此可见,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策略

  (一)完善与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方面,要积极树立起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人才发展意识,积极构建起人才建设长远发展规划,树立长远的目标和方向,并且在信息全球化和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借鉴有益的经验和思想观念,为部队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认知氛围,从而更为有效地调动军事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重视,积极培养高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在重要的变革期,我国军队建设面临着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要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而想要进一步提升部队现代化水平,就需要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作为依托,正因为如此,要有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意识,加强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

  此外,还要积极构建任人唯贤的人才培养意识,客观地评价人才的综合素养,不但要重视培养人才的能力,还要能够认识到其发展潜力,同时要有效重视人才发展的周期性特点,注意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在能量,避免浮躁的情绪,通过应用宽阔的胸怀来对待人才,积极帮助他们克服弱点。在选择人才时,要提升人才的稳重性,选择那些敢于负责的人才,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培养,一方面要提升其军事化是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其军事责任感和荣辱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才培养更加高效的开展。

  (二)积极构建同新军事变革相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要积极构建同新军事变革相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构建与新军事变革相衔接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此,首先,要实现培训模式由零散型向集中型的转变。新型武器装备数量大、专业多、分类细、科技含量高,有必要由上级机关统一组织,集中多种专业人才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加强人才培训的计划性,又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使专业人才培训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要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采用更加综合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对战士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努力提升军队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培养,军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而可以让其全方位综合化的发展,让相关军事管理者成为既能够指挥作战,也能够有效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第三,对于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要进一步拓展其范围,让培训教育方法更加开放。为此,可以进一步加强同相关院校科研单位等机构的有效合作,通过有效结合这些社会力量,来更为有效地发挥院校人才培训主渠道的作用。在培养组织干部的过程中,要更有针对性地让其进行培训深造,不但要在部队进行培训,还要积极派遣其去专业的院校进行培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技练兵,并将人才培训和科技练兵有机融合,进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三)积极建立与军事人才价值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

  在新军事变革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非常激烈的人才竞争,在这种背景下,要积极建立起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为此,应该积极建立与军事人才价值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起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在对人才进行评价时,绝对不仅仅看其文凭和职称,而是应该对其创新能力、工作能力等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在评价人才时,要紧紧围绕是否有利于战斗力增长这个核心概念来完成,要深入分析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充分观察其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选拔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构建起更加客观、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要为人才提供能够展现其才华的平台,采取交任务、压担子等方法,积极为人才施展才干、成就事业创造条件。要敢于在重大任务中派遣人才,对其进行有效的锻炼。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竞争机制,为人才表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对那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加以有效利用,有效打破传统的人才挖掘方式,积极应用那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合理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在这种体系下,高素质的人才才会更好地被挖掘和培养,从而为新军事变革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结语

  新军事变革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而这无疑对军队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人才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过程中,要努力树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田.新军事变革进程中院校任职教育探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02).

  [2]陆阿坤.新军事变革中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3]吴骏.新军事变革与我军人才培养的思考[J].吉林大学,2006.

第八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这个暑假,我**市**第二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在这次实习中我第一次懂得了和孩子们在一起,不光是看到他们的可爱,陪他们玩耍,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是要理解、喜欢孩子,要有很多很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在实习中我增长了见识,我才知道,做老师难,做幼儿教师更难,每一个职业都是一种挑战,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我们要回到学校来充实知识,弥补缺口。

  这次实践,我有机会去接触一批新收的幼儿,这些孩子都是3-4岁的小不点。原本以为,带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会很容易,他们年纪小,不懂事,讲的东西又不用太深刻,而且小孩子们天真可爱,和他们在一起会很开心,哪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是刚送的孩子,所以园里规定,老师要提前两天去收拾教室,给孩子们领新的被褥、碗筷等,所以周六一大早,我就准时报到了。平时在家都不怎么干活的我,这一次可来了一个真正的大扫除。40多把小椅子、6、7张桌子,要擦得仔仔细细,还要按比例配上84消毒水。几小框玩具倒上洗衣粉洗两遍,没办法,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么,健康最重要。

  待教室打扫得差不多了,我又和一个老师去库房领孩子的东西。薄薄的单子、枕巾、小毛巾,数来数去总是数不对,我们几个人数的头都大了,最后大家轮番上阵,数了几遍才确定了。被子、褥子,别看只是迷你版的,几十件累在也重的不得了。我们班在一楼,库房在四楼,又没有电梯,两个人运了几次就再也爬不动了。没办法,我们用大袋子将被子装好,我跑到一楼,把周边的孩子都散开,那个老师再从四楼往下扔,咚——咚——袋子都已粉身碎骨!

  回到教室,还要将床上用品都分好,放在小床上,家长们来了直接一个拿一个,回家自己清洗。可餐具、毛巾不发下去,毛巾要洗干净,餐具要把商标抠掉放消毒柜里消毒。如此忙碌了一番,腰酸背疼,还好大扫除总算结束了。学前准备就差下午的家长会了。

  家长会挺简单的,就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幼儿园的情况,做好家长的工作,带家长们参观一下这里的生活环境。会后许多家长都留下来向老师咨询一些问题,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希望老师们多多照顾,看得出来,家长们对孩子浓浓的爱。

  接下来,我的任务就是在家好好休息一天,等待礼拜一的到来,等待小可爱们的到来,等待未知的挑战的到来!

  星期一,实习的第一天。一直以为自己很了解幼儿园,可是去了才知道自己之前的了解是多么的肤浅,第一天最大的感受还是“累”,不仅像前天一样身累,而且心更累。

  早晨七点,我和一个老师就在大门口接我们班的孩子。主要是检查他们的卫生情况,健康状况。每一个孩子都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姓名、年龄等。别看这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每个孩子的性格就可以略知一二,有的孩子大大方方,很配合;而有的孩子十分腼腆,躲在家长身后不敢说话,还没进园,就开始哭了。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教室,有生活老师在那里迎接。

  过了半个小时,孩子也来得差不多了。我们班共有38个孩子,第一天只来了19个。送走了家长,我和老师回到了教室,才刚进门,我就头大了。全般19个孩子,差不多都哭了…哭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各个哭得声嘶力竭,一边哭还一边嚷嚷:“妈妈——”更有胆大者,一直对门蠢蠢欲动,拦也拦不住,阿姨赶紧搬了几张桌子,把前后门堵得严严实实。我没有经验,我就傻了吧叽的去一个个去劝,“宝贝别哭了,你看看你哭的脸都花了。”我刚说完那孩子哭的更来劲了,哎!我当时真是有点急了,这时,主班老师打开电视,放弃了《喜洋洋与灰太狼》,没2分钟,那些孩子就不哭了,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视。不过有的孩子还是对电视全然不顾,还在抽泣,哄也哄不住,老师说他们这种症状会持续很久,哎——

  孩子们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从小的溺爱与呵护让他们活得很自我,现在的孩子不仅聪明,而且胆子也很大,各个都很活泼。两个孩子,为了一个小玩具,就可以打上一架,所以,我们的视线不可以离开一下,得处处操心。有的孩子上火就要一直提醒他喝水,有时候不听,老时就会连哄带灌,每一个都要仔细对待。老师教一首儿歌也没几个会听,常常一首歌教几天也教不会。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能力不一样,有的不会穿衣服,有的不会上厕所,有的连吃饭也要喂;有的孩子爱粘人,有的孩子就爱一个人坐着,什么也不说。面对不同的孩子,我只有努力学习去接受他们,同时也要努力教会他们接受新的集体生活。我坚信经验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别人能做好的,我都会努力的做到。

  其实和孩子在一起挺开心的,小班的孩子就是像保姆一样的看住就好,不用上什么课。我就挨个坐在他们面前面前,和他们熟识,认识名字。出国留学有个小胖男孩就很活泼,很大方,我就特爱跟他玩。第一天的时候他总是拉着我的手让我去给他找妈妈,送他回家。我摸着他的小脸说:“男孩子要勇敢,别老是找妈妈,要和小朋友们好好玩,这样妈妈和老师才会爱你,给你买好吃的.”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大那以后就很少哭,很少闹着回家。只有一次下学,因为妈妈接晚了哭了鼻子。平时他总拉我的手玩,其他几个小孩子也过去拉你,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拉我干什么,就是看小男孩老拉着我,他们也过来拉.我想这就是幼儿喜欢模仿吧.孩子的心都是单纯和直接的,他不会像大人们说话那样拐弯抹角,他们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和他们在一起感觉没有负担,很好。

  小男孩特别爱粘着我,总喜欢让我和他玩,还爱让我喂饭,其实我也比较喜欢喂他饭,看他吃的那么香那么开心我看着也特开心,但我又不能总跟他一个人玩,有一天我和另外一个小男孩玩,他叫我过去,我没听见,后来他跑过来告诉我,说老师我不喜欢你了,哈哈..我当时乐半天,我觉得小孩子太天真可爱了,通过这些,我发现如果你没和他玩和别人玩了,他会主动叫你,如果你和别的小朋友说话,很多小朋友会过来叫你,也许这就是小班幼儿的特点吧.

  不过这些孩子也有不可爱的地方---实在是自理能力太差。每天都会有小孩子尿裤子,班里有个孩子,连续两天尿了裤子。老师们对我都还算是照顾,只是洗一些并不太脏的衣服。最早我看见孩子尿裤子还问问老师用我洗吗?老师就把裤子交给我,拿上肥皂厕所洗。之后再有尿裤子的,我就不问了,直接拿面洗去了。虽然很不心甘情愿,可我想既然是来实习的,就应该去体验各种工作,这也许是我人生中的一次经历吧.让我今后可以轻松的面对各种困难,不再那么娇气.毕竟,未来有更加辛苦的工作等着我,社会是不会为你考虑的,适者生存。

  这次实习,通过观察,我想,对于这些孩子,最重要的还是自理能力。

第九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摘 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成为了减轻这个重担的有利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已经投入了足够多的关注度,同时也在积极的完善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措施。因此,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明我国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注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成长的必备条件
  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我们后天养成的,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年龄段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人生观。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人生观的教育问题是不能忽视的。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指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这种人生观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然而对于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正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候。对一切充满好奇、对一切充满求知欲。同时,由于他们太过年轻,对什么事情都没有经验,再加上来自不同地方的诱惑,在看待问题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学这个大课堂起到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也就是说,树立正确人生观,大学生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人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所遇到的事情也是瞬息万变的,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挫折。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还没有完全抛下在大学生活中对社会的无限遐想,可是,在他们刚刚接触到社会的时候,这些想法都会烟消雾散。这个时候,在大学所学到的有关人生观的知识就会对他们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的熟悉这个社会,并且在进入社会前就会做好相关准备。
  社会毕竟是现实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成为职场新人类的时候,时刻都要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不能只看到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也要看到社会为我们所提供的能够发挥我们特长的舞台。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怎样将这些理论知识变为实际的东西,也是对大学生的一个考验,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那么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很容易钻牛角尖,导致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消极起来。总而言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社会对我们的一个考验,同时也是我们能否成功融入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集体意识教育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果集体和个人发生冲突时,一定要以服从集体为主,然而我认为,坚持自己并没有什么错误,但这不能够说明我们应该只注重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集体的利益。作为个人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力量融入集体,才能显现出自己的价值。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轻视或无视社会利益,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缺乏社会责任感,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了,不管是网络还是媒体给90后贴了很多的标签,诸如非主流、火星文、炫富、叛逆等等。但这也不能以偏概全,90后还是一批有活力、有自信、敢于尝试、有梦想的一个群体。由于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大都是家庭的中心,而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就会形成自我中心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集体对大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他们从来都没有感受过集体所带给他们的益处,可事实上集体并不是一个抽象名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集体分为两种,即“虚幻的集体”和“真实的集体”。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很少能够感受到“真实”的集体,由于教育系统并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一个主要学科来讲,我们从小到大,甚至是上了大学都认为这只是一门公共课,并没有对它有太多的关注,这也致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普及,其中集体意识的淡薄问题也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2.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党的光荣传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多次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远艰苦奋斗。十六大刚结束,胡锦涛到西柏坡考察时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①这一点尤其是要落实到大学生的身上,现在的大学生都已经年满18周岁,但是由于上一辈过了很多苦日子,就不愿下一辈继续吃苦,所以我国的大学生在年满18周岁后还是由父母提供学费以及生活费。最让人担忧的还有就是有些大学生进入到大学这个新环境中不会与人相处、不能够自己处理突发事件,完全不具备一个大学生该有的基本能力。
  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就是要我们的大学生不尚奢华、不怕困难,坚决杜绝“大手大脚”花钱。即使自己家里的经济水平好,也不能随意的铺张浪费,在这一点上也出现了家庭教育在针对艰苦奋斗精神方面的缺失。俗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第一任”老师当得称不称职在这点点滴滴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的家长怕孩子读书吃苦受累,经济上本着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支持的原则。这其实也是父母“爱”孩子的表现,可是这种“爱”有时候也会间接的害了孩子,让孩子从小就过安逸的日子,等他们长大后遇到难以承受的事情很容易发生自杀这样的惨剧。所以说,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应该从小就要灌输。
  三、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有效对策
  1.注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现实化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必须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当前我国的基本经济国情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生观教育的目标要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不能脱离我国目前所处在的初级阶段的国情,而人生观教育方式方法也应当与现实经济状况相互适应。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落实到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当代思潮、当代文化客体上,寻找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答案。
  由于我国所培养的大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针对高校在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课程,还要真真切切的走到学生的身边,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人生观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意识,让每个人都懂得珍惜自己的权利并尊重他人的权利,懂得遵守社会规则,懂得触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就是损害自己的合法权利,懂得自己的利益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2.注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创新化
  关于缺少多元化的课堂教育这一点,我们必须对大班制授课带来的缺点进行步骤上的改进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打开思路,既然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这样的现状,那我们就应该从另一面思考,就是将在大班授课中出现的缺点变为优点。大学中的大班制授课一般都是将不同院系的学生集中起来接受人生观教育这门课程,此时我们就可以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而这种思维特点也许就会为我们课堂增添一丝的趣味性,当然前提是老师要有相关方面的正确引导,还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创新性除了体现在课堂的创新中,课下也不能有一丝的懈怠。我们要集思广益,走到学生身边,了解他们对人生观教育的真实想法,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帮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自己的学生达到对症下药的功效,让学生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平时我们也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开动脑筋,提出自己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一些创新想法并将这些想法变为实际的行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类似这样的活动多起来以后,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无形中也会转变他们对人生观的看法,这样就会使他们明白人生观的教育对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和未来我国的栋梁之才。
  [注释]
  ①胡锦涛等到西柏坡考察号召全党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中国新闻网,2002.12.07.
  [参考文献]
  [1]林艳书,王云胜. 关于“9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新思考[J]. 教育探索,2014,04.
  [2]黄海. 人性教育视野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02.
  [3]王靖茹.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高洁. 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问题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1.

第十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摘要:文章根据有关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的理论构建创业决策模型,设计相应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量表对云南省的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对量表的结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确定模型和量表的适用性;通过相关分析测量各个影响因素对创业决策的影响程度,并简单统计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动机。结论表明,家庭因素是大学生创业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和政策因素次之,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与创业决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最后据此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字:创业决策;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一、引言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但社会的就业岗位却没有按比例增加,这必然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方面,也使本来就有矛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经济政策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化解就业的尴尬,创造大好的机会,创业也会为社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的大学生创业,不仅让社会和学校认识到学生的潜力,还对大学生群体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予全新的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最活跃的时期为25—29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处在创造心理的觉醒时期,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受传统的习惯势力束缚较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而且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他们理所当然是创业的主力军。

  对于大学生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国内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人格特质、能力素质等自身因素和学校、社会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只是定性的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有重要影响,但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却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以云南省的高校为例,通过构建影响创业决策的模型,定量地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并对当前的创业热潮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指标构建和模型假设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假设家庭、学校、政策以及大学生个人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的4个主要维度,并构建指标来测量各个维度,同时也构建了测量大学生创业决策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父母意愿、资金、社会关系、创业课程、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实践活动、创业咨询、贷款、税收、审批手续、知识、能力、特质、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创业的打算。

  以大学生创业决策为因变量,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的四个主要维度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及假设,如下:

  图1-1初始假设模型

  H1:家庭对大学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2:学校对大学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4:个人知识能力对大学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2.量表的设计

  为了量化分析的方便,本研究选取利克特量表来测量各个指标。针对每个指标设计问题项,并将备选答案五等分(“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极不符合”,赋予的分数值分别为“5、4、3、2、1”),要求被访者就每个指标的评价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比如,对父母意愿的测量问题是“父母希望我将来能自主创业”,备选项是“A、非常符合,B、符合,C、一般,D、不符合,E、极不符合”。

  3.样本的选择和基本情况描述

  在云南的高等院校中,本研究选取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4所办学类型为大学的2012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共发送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回收率达到72.5%。

  4.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简单统计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检验量表的效度和信度,以便改进模型和确定正式用于测试的量表;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测量各个影响维度对决策的影响程度;最后简单统计分析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动机。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

  1.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

  通过统计软件SPSS13.0分别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得到因变量和自变量的KMO值分别为0.777和0.721,表明该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值分别为1367.777和81.973,相应的概率Sig.均为0.000<0.01,达到显著,表明相关矩阵间有公共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法旋转,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中分别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和1个因子,自变量中的4个因子累计解释了数据中总方差的64.064%,因变量的1个因子解释了数据中总方差的74.904%。经过因子旋转后重新排列了大于0.5的因子负载值,表明问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从信度分析的结果来看,各个因子和问卷整体的信度系数都大于0.7,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相关分析

  四个影响维度和创业决策的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创业决策与家庭、学校、政策三个因素显著相关,其中与家庭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学校和政策,而与大学生个人因素没有显著相关性。

  3.简单统计分析

  (1)创业意向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有信心要创业的大学生占被访人数的7.6%,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20%-25%的大学生创业水平,但却高于我国2011年调查的全国平均大学生1%的创业率。比较想创业但觉得时机未成熟和有点但还处于迷茫阶段的大学生依然占多数,分别未35.9%和33.1%。说明在一定的家庭、学校和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意向。

  (2)创业动机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追求财富是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动机,大约有66.21%的被访者选择了该项。除此之外追求自由,就业压力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动机,分别有44.14%、33.1%和26.9%的被访者选择了它们。另外还有提高社会地位,企业家的榜样作用,爱好创新及其它一些事物也是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第十一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中国新形势—大国崛起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核武器,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等,以便我们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和纪律性,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来,我们的人生从高中到大学就是一个转变.从一个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从一个不独立有依靠思想的人向一个独立而必须自己面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这样一个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对我们进行恰如其分的军事理论教育,有助于我们强化自我的思想意识,开始体会自我,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在这个教育中,我懂得了一些国防和军事知识,开始思考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我应该怎样对自己的国家负责.让我不仅认识到自己对自己,或父母,朋友的价值,更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些中国国防力量,增加了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了解了一些军事思想,懂得了一些世界军事力量和战争,使自己的目光更加高远

  下面就中国的就中日钓鱼岛问题看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据新浪网报道,2010年5月27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全国知事会议上表示,如果日中两国围绕钓鱼岛发生军事冲突,美国也将根据《日美安保条约》共同应对。钓鱼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有史以来,钓鱼岛主权一直归中国所有。1972年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岛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日本右翼分子多次就钓鱼岛问题叫嚣,侵犯我国主权。自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自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我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我一贯立场的前提下,与日方达成了此问题留待以后解决,但钓鱼岛问题不容乐观。自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我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我一贯立场的前提下,与日方达成了此问题留待以后解决,但钓鱼岛问题不容乐观。

  从中日边境钓鱼岛争端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存在威胁。

  从世界历史我们可以得知一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美国的崛起具有非常好的周边环境:北边与加拿大有着不设防的边界,南边是国力远弱于己的墨西哥,东西是两大洋。

  而我们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趋势不容乐观的: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中国陆上有10余个邻国,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国家人口众多,大国集中。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是世界上拥有上亿人口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在周边国家中,俄罗斯、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是世界或地区大国,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周边国家发展差距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另外,我国与邻国地缘关系特殊,形成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大国关系。

  目前,虽然周边国家与中国保持着“太平”状态,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这些国家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领土与领海的争端,利益的争端,综合观察我国周边环境安全格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主要有:

  一、祖国统一面临的复杂形势。近年来,随着大陆对台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台独分裂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岛内局势稳定,两岸关系呈现新局面。但反台独军事准备斗争不能放松,要时刻警惕台独势力。

  二、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和现实威胁。中国和日本的摩擦主要集中在: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和日本扩军问题。日本与我国战略礼仪日趋突出,将我国列为主要潜在对手。另外,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积极发展军事力量,企图迈向军事强国,对我国的潜在军事威胁逐步增加。中日最大利益争端无疑就是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问题,还有东海石油问题。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态度嚣张,加强对中日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无视我国主权。其次日本插手台湾事务也使得中日关系极不稳定。

  三、中印边境悬而未决。我国与印度存在着十二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议,印度占领着我国大约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印之间曾因边界争端爆发过武装冲突,此后长期对峙多年。近几十年来,两国多次边界谈判,但至今仍无实质性进展。

  四、与南亚诸国的海岛归属争端。东南亚南海周边国家一直占领着我国大量岛屿和领海,并在南海开采石油。

  五、与韩国存在黄海大陆架争端,韩国一直在黄海中国海域开采石油,另外韩国还侵占了我国的苏岩礁等岛屿。

  六、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的威胁。政治上,美国对中国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军事上,对我国全面遏制和防范。另外,美国企图利用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战略牵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在中亚建立了军事基地。对我国存在潜在军事威胁。

  七、其他因素。其他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因素还有西部的恐怖势力、俄罗斯对中国的不信任感等。

  面对如此复杂险峻的周边安全形势,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一如既往地与周边国家地区,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中国要想在21世纪完成大国崛起的历史使命,毫无疑问,一个和平安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周边环境尽管复杂,但总体趋于缓和,周边安全环境处在建国以来比较好的时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曾经与我国发生过武装冲突的国家,都与我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虽然如此,但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智慧、勇气、策略为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应在和谐气氛,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路漫漫其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在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中,战略平衡将是我国处理与周边各国争端的积极策略。在我国与周边国家利益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分歧和冲突的格局下,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外交策略为指导,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与周边国家保持和平相处的关系,不断地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增强与周边国家的互信。同时,也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为国家崛起而奋斗。

第十二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是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

  20xx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20xx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xx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中。

  中国有9亿农民,占中国人口的9/13。所以说,“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关键词】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正文】

  一、农业问题

  第一、关于增加农业投入。

  增加农业投入这个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有效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值得重新讨论。这个政策安排的出发点,仍然是把当前复杂的农村体制矛盾问题看作是农业生产问题。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在农村政策的思路问题上,对所谓加强“农业投入”就长期存在不同意见。因为,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这个政策瞄准的目标并不是合适的。并且,客观上导致从90年代以来,农业的成本每年上涨10%,农业主产品生产的真实成本、亦即“地板价格”,长期在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天花板价格”上运行.

  第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从目前情况看,有很多地方包括农业部科技司都说农业增加值中科技进步的贡献超过40%,也就是说农业增产主要是科技投入的结果。人们都认为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农业人均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并不同步增加,科技投入与农业产出的关系似乎并不对应为正值。我们知道科技投入也意味着服务成本,最近三年的服务成本每年上涨超过9%。所以,近几年农民收入下降,一定程度上和服务成本上涨有直接关系。

  二、 农村的真问题在哪里?

  根据一项直接入户调查的数据表明,最近三年,无论东部、西部还是中部,所有家庭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已经是负值。东部因为是资本密集地区,一部分转移收益相对维持了农村稳定,而中西部地区没有这种条件,出现大量的农民撂荒,实际上意

  味着农民破产。所以,最近才有各种反映,无论是社会学界的陆学义老先生、还是湖北的镇党委书记,都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从经济学角度看,危险就在于农业投入产出多年为负值。所以我从1998年就发表文章说农业到了不可维持、农村经济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而我们现在的某些政策似乎在加剧这种不可维持的问题。

  从现行政策比较看,9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连续出现4年的增长速度下降,所对应采取的政策,几乎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黄金增长并且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那段政策如出一辙,政策手段真的是一样的,唯独结果相反。

  1979—1982年,国家出台了连续调整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农业主产品价格调整幅度上涨了49%,同期大规模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接着落实20xx年不变。这两项政策在90年代中期重演,从1994—1996年,也是连续3年农业基本产品价格上调105%,比上次增加了一倍;同期我们大规模落实30年不变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那次价格调整和体制调整双管齐下,造成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这次双管齐下造成的结果如何?我怎么想慎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绘这种现象。总之,同样的政策手段在不同的时代使用,效果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

  三、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一、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二、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三、政府措施

  国务院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另外,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的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应该让大量的农民进城,而应该将农产品加工厂放到农村去,让农产品附加值留在农村,要让农村有更多的力量来解决教育和福利的问题。

  他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当仍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特色中寻求答案。虽然汉代农业已是遥远的过去,古为今用,汉代农业发展的各项特征,仍可为今人之借鉴。第一,公私单位应该为农业提供现代的科技,使农业生产得生物科技之赐,致力发展有价值的经济作物。第二,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乡土重建的方案,在于农业为工业配套。近年来,大陆农村也不断尝试建立农村工业,然而绩效未彰。第三,公私有企业及学术单位,均须不断提供市场资讯作为农民决策的依据,应使农民不致有“赚一次,亏三年”的痛苦。第四,国家必须注意建设农村交通设施及建立供销网络,使农产品迅速进入市场。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近些年,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农村会越来越好,农民生活也会更加幸福,中国也会由农业大国转变成农业强国。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最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参考文献】

  《农业社会学》 朱启臻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我向说实话》 李昌平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xx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孙政才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

  《农业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1981-20xx 《农业的政治经济分析》 何增科, 周凡 主编 重庆出版社,20xx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冯海发 著 新华出版社,20xx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 叶堂林 著 新华出版社,20xx

第十三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军事发展与国防

  军事发展对当代的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军事发展成为巩固国防的重要手段。从建国到现在中国军事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军事更是飞速发展,军事力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防涉及国家的安危,是国家的大事。中国式社会主义国家,其国防的性质集中体现为自主性、防御性和人民性.建立巩固的国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国防本质是国家一系列国家防务活动。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对国家领土,居民,政府和主权的重要性,军事发展是加强国防的主要手段经济发展也是必要手段,为军事发展提供物质和人才的条件。军事的发展在于国防科技的发展,国防科技与军事和国防是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

  现阶段我国的国防建设的基本道路主要是三个方面走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道路。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必须是通

  用性强的军用设施做到军民合用,以提高国防和经济双重效益。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发展。在现在世界的形势下国防成为了各国国策重要方面,中国军费每年呈两位数增长,用于军事科技的研究与军事人才的培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军事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时代。

  走投入少,效益高的国防建设道路,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论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同时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各国也是极其重视,开办军校从在校大学生当中

  选拔有知识和能力的人为军队服务,加快军事发展巩固国防。

  近些年来,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提高了军队作战的精确度,高技术作战平台,包括地面,海上和空中作战平台的发展更是极大的加强了国防,更是国家政治独立的象征,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体现。近些年来,军用航天装备的发展极大的加强了国家的空中的作战能力,科技更是用与军事装备的发展,例如,电子战装备和计算机网络战武器,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发展更是极大的加强了军队作战的灵活性,核武器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国家地位的象征。化学武器,生物武器,高能激光武器以及粒子束武器等等,各种高技术的武器发展提高了军事科技的力量,加强了国防。

  军事发展是国防至关重要的方面,在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求下,发展军事成为了保护国家主权的最有效手段,军事人才的培养表现了一个国家的军队素质,是国家军队作战能力的体现,是保护国家的一个方面,国防在历史上更是极其重要,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国防和军事发展对国家和个人都是责任。

第十四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摘要】大学生时代是人生中一段既美好又特殊的时期。现在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充分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和多方面的发展机遇,而他们可凭借的竞争优势已不单单是智力和体力,更重要的是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段,也是自我意识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尤其重要,大学生们应加强认识,掌握技巧,积极训练,不断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促使自我健康成长。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培养,大学生恋爱心理,大学生自我认识,心理教育。

  【引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正文】

  一、大学生的时代主题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主题,是现在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为其提供了成才得广阔舞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激烈的竞争也带来更多严峻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新、更强的要求。提高个人的修养,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强人格的魅力,优化心理素质是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由于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的指导和锻炼。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

  步入大学,许多的同学都步入了大学恋爱这一人生事业当中。大学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已经从现象转变成了潮流,就像许多同学说的那样,在大学恋爱是正常,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因此,大学生恋爱是个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2)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4)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恋爱的利弊并不是恋爱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否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是否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等因素。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都是因人而异的。处理的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努力学习,成绩上升。而处理不当,则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滑。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关键取决于自己,而学校则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四,大学生自我认识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五、对大学生心理教育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第十五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生创业、必要性、品质、做好一件事

  【正文】:

  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创新与创业管理这门课程让我感受到了很多东西。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蒙牛的牛根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创业其实没什么,你就凭自己的力量做成一件事就行。”你做成功的某一件事,就有可能树立一种企业的思维方式,办事方法和企业文化,而一个企业一旦有了统一的思维方式,办事方法和企业文化,做任何事情都会事半功倍,创业者的成功就为期不远了。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接着,我们来看看大学生为什么要创业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动力来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倡导。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创业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在经济领域进行创业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我国的经济领域的创业行为基本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的。但中国第一代创业者不是大学生,而是一些胆大的、生活贫困的、渴望改变生活面貌的社会底层人士。那个时代的创业精神现在仍值得我们大学生去学习。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比八十年代更快,知识技术的要求更高。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第一代创业者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坚强的扛起创新与创业的大旗,开辟出一条属于我们大学生自己的、全新的道路。

  然而,光知道创业的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大学生还应当了解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1.艰苦和勤奋是必须付出的投资资本

  屠格涅夫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那么首先祝福你成为一个能吃苦的人。”从古至今,艰苦与勤奋就是一对双生子。谁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要改变命运,你就得用艰苦与勤奋换取流通幸福的货币——知识。

  2.学会对自己狠一点

  创业是一场战争,创业者随时都可能因为挫折丧失信心与勇气。当无法回避挫折时,就要会去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不是件简单的事,这就意味着要对自己狠一点,狠意味着一种骨气,意味着一种尊严,意味着创业者为了拿到创业的硕果而拥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创业的过程就像拔河运动。当创业者对自己狠一点的时候,自身的潜能就能被激发,就能拥有更多力量,就能将胜利从别人手中拽过来。

  3.做成专家,你就能够为自己创造成功

  为什么专家如此的受人追捧,很简单:他们拥有专业技术与预测行业走向的专业理论知识。想创业,就该明白:任何人只要在某件事情上投入比其别人更多的汗水和思维,他就能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者所拥有的一切素质。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创业者的天赋并不比一般人高多少,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专注、勤奋、善于思考的特质要比一般人高得多。

  4.学会胸怀宽广

  对于创业者来讲,领导手下员工去创业也就相当于带兵打仗,没有度量,路会越走越窄。相反呢,如果一个创业者胸怀宽广,那么就会有更大的舞台等着他去展示。举一个老师讲过的例子,柳传志领导的联想集团最初只是一个11个人、20万资金的小公司。如今的联想已然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力。柳传志的胸怀首先体现在企业的远大抱负上。在建立联想之初,就树立了发展民族工业的理想。这使联想公司没有迷失在当年众多倒卖电脑盈利的公司之列。其他,还体现在他宽大的气量上。柳传志曾经三顾茅庐邀请联想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倪光南。他还全力培养杨元庆、郭为等年轻领导人,自己退隐二线,与香港合作方共创香港联想。作为一位创业者,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

  5.永远需要速度、激情、需要创造

  创业者在商战中同样需要一些优秀的品质,那就是速度、激情、创新精神。创业者在激情的支配下,往往能激发巨大的潜能。创新精神是成功者所必备的一种能力。当今时代,交通和通信非常发达,一条咨询会在几秒钟传播全世界,因此迅速抓住商机才能赢得主动

  最后,来谈谈我的个人观点。

  我觉得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无可厚非,但是要建立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之上。很多的大学生创业后就整天只懂跑商家,荒废了学业,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学习就像老鹰飞翔的练习,只有把翅膀练硬了才能飞得更高。市场经济不同情弱者,也不会给任何人实习的机会,大学生创业火焰般的热情是否能够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当然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创业意味着冒险和付出,也意味着失败和挫折。王选为此付出了十八年在实验室里没有节假日的艰辛,比尔·盖茨苦熬了十七年才有今天的成就。大学生创业其中不乏成功者,但肯定经受了种种挫折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经历了最初的创业冲动和付出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冷静,对创业和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卷入创业热潮的同时,也要深刻地思考清楚,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自我定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只要自己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最后成功或是失败,都是人生的财富。打工人生与创业人生一定是不一样的。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创业的成功与否不一定与知识的积累量成正比,没有很高的学历在创业竞争中也一样能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创业的方向,方式和方法。有的时候还要看准时机,看准市场的潜力。当然,挫折、失败是任何人必须上的一课。人创事业的历程是疾苦的,你要不断的降服一个又一个的坚苦。你碰到的倒霉的事情,在这几十年遇到的坚苦中,只会是小小的一部分。每次打击,只要抗过来,你就会变得上更加坚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我们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我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一切都因为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所以让我们一起向着明天的朝阳,前进。

第十六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8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解读性或表态性文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韩俊(2018)、张晓山(2018)、叶兴庆(2018)、张天佐(2018)、姜长云(2018)等。有些文章开始关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如张合成(2017)。但就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仍然亟待加强。本文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项主要任务之一,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超出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对于缓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多大实际作用。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这要求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顺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在继续重视“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重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激发其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甚至体验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随着“90后”、“00后”、甚至“10后”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产业发展的生活、生态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以农业为例,要求农业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体验”,增加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链接和匹配功能,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体验、增进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间的互联性,而体验、便利、互联正在成为实现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张的重要动力,尤其为边角化、长尾性、小众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里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提升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这些方面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解决好“三农”问题之所以要被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弱势特征的复合概念,需要基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失灵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科学区分“三农”问题形成演变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借此,将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有效激发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机制,更好地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和新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镇化战略未被列入要坚定实施的7大战略,这并不等于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也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更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而实施上述7大战略则与此有明显不同,更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甚至优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则,更容易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走向其反面。(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但到2030~2035年前后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后,中国城镇化将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城镇化率提高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将由乡—城单向流动为主转为乡—城流动、城—城流动并存,甚至城—乡流动的人口规模也会明显增大。届时,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会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型,甚至逆城镇化趋势也将会明显增强(张天佐,2018;王利伟,2017)。至于怎样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专门分析。

  第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也将专门分析。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果做到这一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为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环节。注意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往往面临观念、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局限。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至关重要。

  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许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如在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训、优化农业农村经营环境,并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机会。2014年美国《新农业法案》将支持中小规模农户和新农户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专门支持初始农牧场主创业,为其提供直接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优惠,借此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该法案增加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金,明确优先支持经验丰富的农牧场主,优先支持最能为某些经营者或农牧场主创造市场机会的项目;

   鼓励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地区提高经商创业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推进创新发展。2000年以来,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将培养青年农民、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强化农场服务支持等作为重要措施。为解决农村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外流问题,欧盟注意改善农民获得服务和发展机会的渠道,培育农村企业家,以确保农村区域和社区对居民生活、就业有吸引力。2014年欧盟农业政策改革通过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挂钩支持青年农民和小农户;

   采取重组和更新农场等措施,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援助,建立农场咨询服务系统和培训、创新项目等。后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把推进农民优先提升技能作为战略支撑,借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市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和农村居民。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是因为“三农”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城乡关系、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

   加之,如前所述,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竞争弱势特征,容易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杨洁篪,2017)。相对于全球,国内发展、城乡之间更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面对国内工农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的状况,用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三农”工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借此有效防范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断裂,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要求“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该文件在第12部分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提出了6方面的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路线图和“定盘星”。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本文认为,可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思路,同等优先地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优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号)提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为此,要通过强化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氛围,以及切实有效的反垄断措施,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运转;

   也要注意科学处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积极促进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并将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框定在市场失灵领域(王一鸣,2018)。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应注意这一点。

  为此,要通过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三农”发展,并提升其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公平竞争,成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乡村振兴参与者,甚至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结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中部分领域改革严重滞后于需求,或改革自身亟待转型升级的问题。如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如何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目前,这方面的改革亟待提速。目前对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重视不够,加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困难和风险,也影响了其对乡村振兴带动能力的提升。近年来,部分地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创新,初步取得了积极效果。但随着“三变”改革的推进,如何加强相关产权和要素流转平台建设,完善其运行机制,促进其转型升级,亟待后续改革加力跟进。

  (二)加快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制,优先支持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清除不适应形势变化、影响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环境障碍,可以降低“三农”发展的成本和风险,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如近年来虽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但实际惠及面仍然有限,严重影响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大量宅基地闲置浪费,也加大了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困难,制约农民增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为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开了题”,明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应该说,这方面的政策创新较之前前进了一大步。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导致宅基地流转限制过多、宅基地财产价值难以显性化、农民房屋财产权难以有效保障、宅基地闲置浪费严重等问题日趋凸显,也加大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用地困难(刘守英,2018)。类似改革仍待进一步扩围提速或延伸推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并要求“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2018年3月7日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进”。但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农房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不仅仅是给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了困难,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城市人口、人才“下乡”甚至农村人才“跨社区”居住特别是定居的困难,不利于缓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也不利于农业农村产业更好地对接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需求扩张。在部分城郊地区或发达的农村地区,甚至山清水秀、交通便捷、文化旅游资源丰厚的普通乡村地区,适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鼓励试点地区加快探索和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办法,尤其是适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农房使用权流转范围,有条件地进一步向热心参与乡村振兴的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开放农村宅基地或农房流转、租赁市场。这对于吸引城市或异地人才、带动城市或异地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振兴,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意义远远超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问题,并且已经不是“看清看不清”或“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而是应该积极稳健地“鼓励大胆探索”的事情。建议允许这些地区在保护农民基本居住权和“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等方式,引导农民有偿转让富余的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允许城乡居民包括“下乡”居住或参与乡村振兴的城市居民有偿获得农民转让的富余或闲置宅基地。在此方面,法国的经验值得参考,详见案例1。

  案例1: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乡村多元产业的发展和乡村多元价值的拓升,包括年青人在内的部分人口回乡就业创业,一些追求乡村生活的城市人开始在乡村地区定居,促进了乡村活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法国注重通过政策、法律和规划手段,促进土地整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支持乡村旧有住宅改造和新住宅建设等,满足都市区居民到乡村休憩甚至定居对“二套房”的需求。这些“二套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山区等文化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临近大都市的乡村地区。1990年,在法国乡村地区的居民结构中,农民、自由职业者和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雇员和个人、退休农民、非农民退休人员分别占9.9%、6.9%和14.9%、27.6%、11.1%、29.6%,占比分别较1962年下降23.9个、1.9个和增加11.0个、2.6个、4.0个、8.2个百分点。在去法国乡村地区休憩的居住方式中,自有二套房的比重,1984年已达23.1%,较1961年提高14.2个百分点(汤爽爽、冯建喜,2017)。

  近年来,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对于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迅速凸显。但相关政策和监管规则创新不足,成为妨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部分地区对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过大、过猛,也给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不公平竞争和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部分新兴产业“先下手为强”、“赢者通吃”带来的新垄断问题,加剧了收入分配和发展机会的不均衡。要注意引导完善这些新兴产业的监管规则,创新和优化对新经济垄断现象的治理方式,防止农民在参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分享利益的边缘人,分担成本、风险的核心层”。

  此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以支持融资、培训、营销平台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境建设,鼓励包容发展、创新能力成长和组织结构优化等为重点,将优化“三农”发展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放在突出地位。相对而言,由于乡村人口和经济密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多数农村企业整合资源、集成要素和垄断市场的能力弱,面向“三农”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往往难以绕开交易成本高的困扰。因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把加强和优化面向“三农”的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包括优化提升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市场化或非营利性服务组织的支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对“三农”发展的“兜底”作用,并将其作为加强社会安全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等,都有这方面的作用。二是瞄准推进农业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引导支持力度。如积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农村发展的载体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再到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种重大政策导向的演变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也顺应了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这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也是一脉相承、互补共促的。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置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前。这说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样,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工农、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日趋频繁,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资源、要素、产权之间的交叉重组关系日益显著,城乡之间日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问题,表现在“三农”,根子在城市(或市民、工业和服务业,下同);

   或者表现在城市,根子在“三农”。这些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越来越难以解决,越来越需要创新路径,通过“头痛医脚”的办法寻求治本之道。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来越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需要。借此,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共荣、分工协作、融合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那么,如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呢?

  (一)注意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衔接起来

  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下,尽管中国在政策上仍然鼓励“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但农民工进城仍以流向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主,流向县城和小城镇的极其有限。这说明,当前,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仍然具有较强的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且其就业、增收和其他发展机会更为密集;

   至于小城镇,就总体而言,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顺应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优质资源、优质要素和发展机会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仍是难以根本扭转的趋势。但是,也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形成,加剧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给培育城市群功能、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关系,以及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增加了障碍,不利于疏通城市人才、资本和要素下乡的渠道,不利于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述现象的形成,同当前的政府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过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倾斜也有很大关系,由此带动全国城镇体系结构重心上移。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重大产业项目、信息化和交通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产权和要素交易市场等重大平台的布局,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分配、获取承办重大会展和体育赛事等机会分配方面,大城市、特大城市往往具有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是许多省区强调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不够是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致力于打造省会城市经济圈,努力通过政策和财政金融等资源配置的倾斜,提高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这容易强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弱化其扩散效应,影响其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制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推进。加之,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片面追求“摊大饼式扩张”,制约其实现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范恒山,2017),容易“稀释”其对周边地区和“三农”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甚至会挤压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制约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成长。

  今后,随着农村人口转移进城规模的扩大,乡—城之间通过劳动力就业流动,带动人口流动和家庭迁移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背景下,过度强调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吸引农村人口转移,也会因大城市、特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加剧进城农民工或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困难,容易增加进城后尚待市民化人口与原有市民的矛盾,影响城市甚至城乡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应按照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深化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引导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步伐,并提升城市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结合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疏解部分非核心、非必要功能,引导周边卫星城或其他中小城市、小城镇增强功能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新格局,借此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融合协调、共生共荣的城市群。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提升城市群系统功能和网络效应;

   还有利于推进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王利伟,2017),为城市人才、资本、组织和资源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互补,增强城市化、城市群对城乡、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功能,帮助农民增加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机会,提高农村共享发展水平。实际上,随着高铁网、航空网和信息网建设的迅速推进,网络经济的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特征,也会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和网络化演进,凸显发展城市群、城市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更好地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力,要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倾斜引导,加强链接周边的城际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和关键结点、连接线建设,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完善竞争合作和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分工协作、增强发展特色、加大生态共治,并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目标导向,推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体系创新,着力提升城市和城市群开放发展、包容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大公共资源分配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与此同时,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向农村延伸,加强以中心镇、中心村为结点,城乡衔接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及推进“三农”发展的政策转型,鼓励城市企业或涉农龙头企业同农户、农民建立覆盖全程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积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作用

  十九大报告要求“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编制过程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要结合规划编制和执行,加强对各级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通过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支持,鼓励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贯彻中央关于“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的决策部署,促进城乡国土空间开发的统筹,注意发挥规划对统筹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引领作用,引导乡村振兴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今后大量游离于城市群之外的小城市、小城镇很可能趋于萎缩,其发展机会很可能迅速减少。优化乡村振兴的空间布局应该注意这一点。

  要注意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在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度集中的同时,将中心村、中心镇、小城镇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结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中央政府对乡村地区的关注逐步实现了由乡村全域向发展缓慢地区的转变,通过“乡村行动区”和“乡村更新区”等规划手段干预乡村地区发展;

   同时逐步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乡村市镇合力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局面。乡村市镇主要通过乡村整治规划和土地占用规划等手段,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整治规划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代表、专家和居民可共同参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乡、所有村都要实现振兴。从法国的经验可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找准重点、瞄准薄弱环节和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建设城乡统一的产权市场、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也应在规则统一、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借鉴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创新“同等优先”机制,加强对人才和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制度化倾斜支持,缓解市场力量对农村人才和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

  (三)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发展、培训提能机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帮助农村转移人口降低市民化的成本和门槛,让农民获得更多且更加公平、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

   另一方面,增强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能力,促进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或乡村发展。要以增强农民参与发展能力为导向,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提能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人口,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的新型市民和新型产业工人。要结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带动普通农户更好地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要按照需求导向、产业引领、能力本位、实用为重的方向,加强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能力建设的支持。要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支持政府主导的普惠式培训与市场主导的特惠式培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鼓励平台型企业和市场化培训机构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中发挥中坚作用。要结合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健全以城带乡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四)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培育城乡有机结合、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放在突出地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城市企业、城市产业对农村企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要结合加强城市群发展规划,创新财税、金融、产业、区域等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发挥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处理服务市民与富裕农民、服务城市与繁荣农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关系。鼓励科技人员向科技经纪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农村产业融合企业家转型。注意培育企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中的骨干作用,努力营造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鼓励商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增强引领带动能力。

第十七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摘要:道德与法律教学的开展,目的在于培养法律思维、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法则是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去应用它。文章就详细地论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分析了它对于道德与法律教学产生的意义,并通过科学选择案例、组织学生讨论等方面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道德与法律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专教育也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在学科的设计和安排上也都做出了极大的调整和优化,尤其是加大了对道德与法律教学的重视,以便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培养中专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使其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同时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中专生的偏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由于道德与法律教学学术性加强,学生的兴趣普遍不高。而案例教学法的融入让教材与生活联系了起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和案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来谈论法律知识,逐渐形成法律思维,并运用这种思维和能力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一个互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典型性。教师会根据所教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制作成一个系统的教案材料,然后再利用生活中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来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比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以此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观念的相互碰撞,进而实现思维的拓展和延伸,构建丰富的知识文化体系。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包括:1.目的十分明确。案例是要与实际所讲的内容有关联的,这样学生才会从案例中掌握和运用这部分知识,并确保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方向的正确性。2.客观性明显。选择的案例是真实的,那么学生才能切实地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运用自己所学得出结论。3.综合性较强。一般所选择的案例并不是指向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多个知识点的融合,这样内涵丰富的案例才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也能让学生逐渐养成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及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专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在这些真实或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师们把构架良好但缺乏清晰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或者困境展现给学生,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具体,同时它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这个案例的本质、蕴含的哲理和社会准则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而中专教育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很高,若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会死记硬背,但并不会科学运用。将案例融入其中,就会自然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了起来。而学生通过参与案例的讨论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一旦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而非纸上谈兵。

  另外,案例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彼此发表自己的意见来探索内在的真谛,实现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向升华。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也能形成互动和谐的教学环境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专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案例的选择

  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的分析、深入的研究教材,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真实出现的、与之相关的、能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这些贴切生活的案例能够提升学生探索案例的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另外还需要考虑该案例是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学生能否通过这个案例来学习知识、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比如在《知荣辱、有道德》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发生在职场中的有违社会公德的真实案例,包括偷窃、出卖本单位机密;剽窃他人的设计成果、研究成果当成自己的,这些案例不仅是违背了社会道德方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或者收集一些学校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制作成多媒体视频课件,让学生观看,然后将从“焦点访谈”节目中有关“道德观、荣辱观”实际案例结合起来,通过专业人员的分析和判断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案例的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课前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自主学习中,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找到答案或者提出自己的论断。对于学生间存在的差异看法,教师也要给予尊重;对于学生的错误意见,教师要给予纠正和引导,让课堂活动始终保持有序性。

  结语

  案例教學法使学生置身于充满问题的真实世界情境中,并且激励他们运用课程知识来分析问题和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认识到该教学法对学生、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并通过合理的选择和运用案例来实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丽荣.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08).

  [2]韦可忠.探究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

第十八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防控疫情、战胜疫情是一场全国动员、全民参战、全力求胜的大战。能否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这次抗击疫情作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战略部署,既表明了这场斗争的严峻形势,更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决战胜疫情的坚强决心和科学决策。

  抗击疫情的艰巨性。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较长,一些感染者在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可谓“看不见的敌人”,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可谓“看不见的战线”;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染性,可聚集性扩散,防控疫情可谓“无边界战场”;目前对于治愈新冠肺炎仍没有特效药。这些因素决定了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参与者和战斗者,无论是在前线奋战还是在后方保障,都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居家的群众也要积极配合相关防控措施,凝心聚力,共同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打好一场人民战争。这些因素也决定了疫情防控不是单靠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防控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就能完成的,从中央到地方、从武汉到全国、从党政机关到社区乡村,都要全面动员、全面部署,组织一场总体战。这些因素还决定了疫情防控在全力救治患者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展开一场阻击战。

  抗击疫情的复杂性。这次疫情防控处于疫情传播与春节春运的重合期,感染人群与未感染人群接触机会多,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波及范围的工作难度大;既要对新冠肺炎患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又要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加快相关试剂、疫苗、药品研发,同时做好防控和科研各项工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疑似病例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医疗设施、医护人员、物资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不仅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而且救治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的同时,又要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形势复杂、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只有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全面统筹布局、层层压实责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才能战胜疫情。

  抗击疫情的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疫情防控的全方位性要求我们把握打赢制胜的全域性,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化解公共卫生安全重大风险,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等。这次疫情防控是大战,也是大考。应对大考,赢得大战,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研判准确,各项工作部署及时,采取举措有效,打赢制胜的战略方案不断优化。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综合运用、系统发力,一定能打赢这场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硬仗。

第十九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

  摘要:大学物理学作为武警院校培养各类军事指挥人才的必修基础课程,在武警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武警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对大学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武警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174-02

  一、引言

  武警院校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学物理学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总体要求,突出军事特色,将理论和军事有机融合,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贡献力量。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一切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同时也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大学物理学是我院生长警官本科教育科学文化共同课程,在武警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学员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及常用的物理方法,能够为今后从事科学实践及警务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武警院校大学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我院面临的一个难题。

  二、武警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一)学员不重视大学物理的学习

  武警院校的学员中有一小部分来自地方高校,绝大部分来自部队战士考学,其学习意识不是很强,态度不是很端正,学员自身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大学物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它们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本用不到大学物理,所以学员对大学物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二)学时安排有限

  大学物理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与波动、光学和近代物理六个篇章,内容多,难度大,学时有限。根据我院《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计划,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总共132学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不断地完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在增加,而教学学时却在减少,这对于学员学好大学物理学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保证现有学时的基础上,要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进行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三)学员基础不够好,理论知识水平低

  大学物理是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的延伸,大学物理课程同样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与波动、光学和近代物理六个篇章。绝大部分学员来自战士考学,加之初高中阶段在对物理内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方面有所欠缺,致使其在学习大学物理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特别是融入了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思想,这就导致学员在课堂上难以完全掌握学习的内容。

  (四)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数学则是表达自然规律的工具。物理学的发展与数学密不可分。大学物理通常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处在学员学习高等数学知识或刚学完高等数学知识的阶段。由于数学基础不好,尤其是对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知识掌握地不够扎实,学员学习大学物理时总觉得数学知识匮乏,不懂得如何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

  三、武警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对策

  (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大学物理课程知识面广、难度系数大、学时有限的现状,为此,我们将现代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要灵活多样,比如有教员讲授、师生讨论、专题研究等多種形式,通常采用类比教学法、实验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入新的物理知识点,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员留下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鼓励学员提出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员在讨论中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员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在物理教学中穿插地适当物理学史

  物理学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时刻都产生着影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物理学史的史料,以激发学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培养其物理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人文精神。例如,洞悉物理、淡泊人生的彭桓武,从海归到两弹元勋,一生严于律己,事事必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他把一辈子的精力和兴趣都放在了科学研究上。浩然一生的钱学森,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无比的炽热浓烈,浩然正气,艰辛归国,回国后,他又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使学员对物理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掌握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为正确面对和处理今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可能的问题打下基础。

  (三)在物理教学中穿插军事装备应用

  物理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已渗透到整个自然科学中,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加国防实力起着先导作用。高技术武器层出不穷,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微光夜视仪等都是讲解电磁学、近代物理学等部分内容的良好素材。激光雷达、红外技术、电磁轨道炮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部队院校的教员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的内容。通过具体的军事实例引入课题,阐述物理原理在军事高新技术中的应用,着重阐明物理学基础理论与军事高新技术的联系,不仅能激发学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加深学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能为军队指挥干部学习军事高新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微积分的学习,引导学员体会物理中的数学思想

  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微积分几乎占据大学物理的主导地位,其思想几乎贯穿全部教学内容。例如,从恒力做功到变力做功,从匀强磁场到非匀强磁场,无不体现着微积分的思想,因此加强学员数学知识、特别是微积分知识的学习变得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及时引导学员对微积分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同时让学员体会运用微积分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真正地将微积分思想融入大学物理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尽可能地利用板书对一些重要公式进行推导演算,比如利用数学知识以及微积分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让学员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学中的数学思想。

  四、结束语

  武警院校教员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充分融合,有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进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为现代军事的发展和高素质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松伟,张鑫,张彤,等.工科类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7.

  [2]段志刚,彭志敏.大学物理探究性教学设计策略及方法[J].物理与工程,2012,22(3):54-56.

  [3]周瑞雪,任东,贺启亮.大学物理教学中微积分知识与物理问题的衔接[J].贵阳学院学报,2016,(9):64-68.

  [4]王海霞.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改革问题分析与实施方案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

  [5]胡祥发.军校物理教学要突出军事特色[J].现代物理知识,2000,(4):14-16.

  [6]张萍.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04).

  [7]周立友.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承德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热门标签: 自我认知与管理论文 自我认知论文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集合1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自我认知情况报告2000字论文集合19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