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十五篇 - 信息简报 - 无忧范文网~

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十五篇

时间:2021-07-25 信息简报 点击: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营养要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的文章15篇 ,欢迎品鉴!

【篇一】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相比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的管理模式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从学习的目的性讲,针对性较强,具有职业性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方式的转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上升,而中职院校作为人才的巨大输出地备受社会瞩目。尤其是近几年,企业出现了同中职院校“抢人”的状况,中职院校的教育规模也与日俱增,教育方式也向高等院校靠拢。本文以中职学校教育为出发点,分析中职教育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助力中职教育长久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管理模式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1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观念从最初的不接受到慢慢认可。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化,使中职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革新。但同样,中职教育管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挑战,摆在现实面前的,是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1.1中职教育的学生水平不一,管理难度增大

  中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一部分学生的初心是为了学习技能,以便能够走向社会拥有一份过硬的本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成绩差的缘故,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到中职院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相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自信心较差,学习也是趋于被动,也会影响到中职院校整体的风气。现如今,互联网游戏、视频等形形色色的诱惑,很大程度上会扭曲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长期以往这样下去,也会为中职院校的管理形成一定的负担和压力。

  1.2受制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一些家长的传统观念里,孩子脑袋不聪明,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所以才没有选择用正常的方式去念高中和大学。去中职院校就是一个长身体,养身板的过程。家长对于孩子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顺利度过这个年龄段,长大成人便好,没有对孩子言传身教。导致一些孩子比较随性,不服学校的管制。因此,逃课、打架事件频出,也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增添了难度。另外,绝大多数中职院校采取的都是封闭式管理,忽略了学生的自由个性,以及兴趣特长的培养,传统教育理念制约了中职院校的管理。

  1.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并非通过正规的专业渠道进行选拔的,门槛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缺乏中职教育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在职业素养上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从教学的角度上,传授的知识仅限于浅层面,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除了简单地讲解书本知识外,对于实践方向上灌输的知识较为匮乏,缺少教学兴趣小组的设立,与网络衔接的程度不够,以至于学生面对枯燥的课程,很难调动积极性。

  2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2.1樹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基础不一这一现状,应以学生为本,授课方式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调整。制定高效且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机制。除此之外,还要有服务学生的意识。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加强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紧紧围绕以教育为先导,进行常规化管理的同时,创新管理体制。打造特色型校园文化,定期组织大型的校园培训,宣传一些感人的教育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实行家校合作管理模式,内外共同作用

  在着手解决学生的管理问题同时,也要对家长灌输正确的理念,比如每个月可以开展一次“家长座谈会”,或者线上家长群交流。针对重点有问题的同学,可以进行家长采访,以消除家长对于中职教育的偏见。此外,还要实施学生自主管理,不仅要在教师家长上面投入力度,也要用一些资金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相关硬件以备学生举行活动,成立校园学生会,以学生团体起到榜样带头作用。通过学生影响学生,有效缓解学校管理上的压力。

  2.3完善师资团队建设,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提高教师选拔的准入门槛,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包括:互联网教学技能,活动课教学技能,实践课教学技能,以及掌握一门心理学技能以应对中职院校学生性格的特殊性。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评选学科带头人,师资团队带头人,以老带新,培养良好的教学习惯,从整体环境和氛围上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从课堂教学上,应该打破教与被教被动学习的局限。从单一的理论变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寓教于乐,在娱乐的气氛中,活动的气氛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导,每天举荐一位学生老师上台讲课,争取每个学生都能轮到,让学生潜意识里形成较强的求知欲望。

  3总结

  学生管理工作是中职院校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中职院校是跨越到社会的桥梁,起到了阶段性的作用。从社会公众角度而言,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中职教育。中职院校培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社会多个领域所应用,未来,关于中职教育的管理,也会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基于中职教育管理,还需进一步探索经验,积极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

  参考文献

  [1]黄连进.浅谈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J].职业教育,2018(02):45-46.

  [2]丁浩然.常州市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3]赵丽琼.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素质状况及思考[J].科技资讯,2017(05):150-151.

【篇二】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及各种获得食品安全认证的食品正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这些认证标识有何含义?又应如何解读?笔者对不同的认证进行了对比与介绍,以期帮助消费者提升对食品安全认证的相关认知。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及各种获得食品安全认证的食品正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在商场、超市购买食品时,消费者经常会看到带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字样的标识。这些标识有着怎样的含义?又应如何区别?食品标签上写着“本企业通过HACCP、ISO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又是什么意思?对此,很多消费者存有疑惑,故笔者对这些疑问进行了逐一解读。

   1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

   以上三类产品有不同的定义和标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有着各自的定义,且使用不同的标志,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定合格的未经加工或经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且产品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的规范进行生产加工,并经独立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等。

   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哪个更好?

   “无公害”是基本要求,“有机”是最高层次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安全食品,而安全也是这三类食品突出的特性,它们从种植、收获到加工生产、运输及贮藏过程都采用了无污染的工艺技术,从而保障了食品安全。这三类产品都通过了专门机构的认证,有与自身特有名称相配套的特殊标志,对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过程控制、技术要求、最終产品安全质量都配有一套相应的标准。

   如果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置于一个金字塔内,则无公害农产品处于最底层,中间层次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则是位于最高层次的产品。也可以这样理解——无公害农产品是基础地位,绿色食品处于发展地位,而有机食品则处于理想地位。

   虽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通过了认证,但采用的标准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合理使用化学合成物,绿色食品对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通常比无公害食品的标准更为严格,而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显然,这三类产品生产过程控制的技术难度和要求是从低到高的排序,其中有机食品的要求最高。

   鉴于此,三类产品的价格也就分出了高下。无公害农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其产品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绿色食品中有约70%为加工产品,约30%为初级农产品,因此绿色食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高10%~20%;有机食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但有机食品的价格高于一般农产品50%甚至几倍。这也是消费者通常在超市看到一把普通菜心7~8元,而有机的菜心则15~20元,普通大米的价格在5元左右,而有机大米的销售价格则达20元/斤的原因。

   3食品标签上声称企业通过HACCP、ISO22000体系认证是什么含义?

   HACCP、ISO22000体系认证是企业依据相应标准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所获得的相关标识。

   通常来说,超市食品标签上粘贴的认证标识种类并不限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三类,消费者注意到有些食品标签上还注有“本企业通过HACCP、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字样,这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具体含义呢?

   HACCP是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的英文缩写,中文名称是“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它是一种对食品安全危害予以识别、评估和控制的系统方法,也是一项确保食品生产过程及供应链免受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污染的安全管理工具。HACCP管理体系能够对显著危害进行鉴别、评定、控制,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但并不意味着零风险。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适用于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该标准包含HACCP原理,在整合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和提升,使其成为一个更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并可以更好地与质量等其他管理体系整合。

   企业通过HACCP或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表明食品企业按这两大标准建立了企业自身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链中的危害进行了识别和控制,在良好操作规范、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关键控制点监控等方面有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获得了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与产品认证不同的是,HACCP与ISO22000认证属于企业管理体系认证而不是对产品的认证,企业不得在其产品上使用认证标志,只能在产品包装上用文字表述本企业通过HACCP或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代表企业在管理上采用了先进标准,运用了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除上述各类食品认证外,超市预包装食品标签上还有SC开头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这又是什么?区别于上述认证,该许可证是政府强制性的食品生产市场准入要求,适用于加工食品,不适用于初级农产品,也就是说未经加工的初级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以上是对消费者常见的食品安全认证信息的粗略解读,希望能为百姓的食品采购提供帮助,帮助百姓明白消费,安全购物。

   参考文献:

   [1]吕玉莲,《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发展特点、认证以及建议探讨》(农技服务2017.8).

   [2]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管理办法》(2016.5).

   [3]刘竣岐,《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之间的区别》(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7).

【篇三】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国内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城市水污染日益严重化所导致。水污染的有效控制已逐步从工业中分散开来,污水集中处理的有效途径已逐步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迈进。然而,在这一转化的过程当中,污水治理业又将迎来了更多的环境难题,其中主要以污染集中处理渠道与污染处理的质量问题缺乏制约。因此,就当前新形势下对污水环境管理处理好质量管制,是政府环境管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环境管理污水整治防治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房屋建筑数量与规模都相应的迅速发展以及扩张,这就促使了生活城市污水管制问题的严峻化。传统污水管制机构有政府投资进行管制,国有事业单位营运,以往的传统体制建设已经严重制约了现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针对于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整治现状,落实了“十一五”文件精神,其内容包括环保基础设施的重新构建与运营模式在其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变革,鼓动激励所有制经济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经营、投资;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协调的融资、投资、运行的新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从而进一步实现投资主体企业化与元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模式的开放式的运营建设格局。

  一、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是政府环境管制面临的新问题

  由于污水治理行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也推动了环境污染建设普及推广。以往传统运营管理模式由政府投资、管理,国有企事业单位运营的污水行业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整治行业垄断化已经打破,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运营市场化。政府对该行业的管制也面临些新的难题。

  (一)设施闲置现象普遍,不能正常运转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4年年底,在我国600多座城市所建立的709处污水处理厂,计划日污水处理大概4500万吨。但根据国家环保局所提供的数据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组的调查资料显示,能够进行正常运转的污水厂仅有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为低负荷运转,还有三分之一设备存留严重问题,设备运行效率根部达不到要求,甚至达不到运行条件。基础设备的容量设计要考虑到高峰值的需求,设施在平常均由闲置现象发生,污水处理行业以下的富余能力属于正常范围,我国目前污水处理能力闲置显然过高,浪费严重。

  (二)设施排放污染物超标,造成二次污染

  污水厂设施由于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运转,有些污水处理设施甚至将未经处理的污水原样排出,还有的污水处厂处理污水采用隐瞒实情,隐瞒其未达指标的排污情况,致使本该清洁污水的有效途径,变成了“二次污染源”。另外,一些企业污水排放也严重超标,致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转严重超负荷,排放水质就不能达标,个别设施甚至全系统瘫痪。一些违法企业也借机将工业污水排人管网而排放。

  二、完善政府环境管理政策

  (一)转变环境管制理念和政府职能

  现行污水厂治理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加剧,动用常规的管理手段。同时政府由事务过于繁重,在政府对污水厂的管理方面就不能实施直接、全面到位的管理措施,而无力顾及宏观政策和新形势下的建设部署。而新形势下,政府应该从直接管理和运营中抽身出来,形成“针对性管理、全面性服务”的形势观念。通过政策指引扶持、信息服务、技术支持、资金投资来促进保障污水整治行业的发展。

  市场化的形势下,实现投资者与运营项目的排污、治污的之间的联系桥梁是合同的签订。政府应以合同手段去约束,制约管理,进而加大管理力度。政府管制必须演化出适应契约环境下的监管模式。首先持有合同,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管理者,就能掌握主动权,利用政府职能多方经营主体进行协商决策,但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不能滥用职能随意更改合同;另外经营主体应与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与履行义务。政府的管理目标需要通过与被管理方互相合作、互相配合的方式实现。而目前,政府的信用程度决定了公立事业的存在,政府履行合同及承诺是建立政府信用的基础前提,同样政府单方面违约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治理、整治污水中作出正确部署,为现行污水处理厂和运营主体的积极参与、环境管理等方面作出为之有效的举措。

  (二)完善质量约束及监督机制

  鉴于污水处理行业的特殊性与专业等特点,除了通过国家立法、政策、相关文件精神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规范,还应用现代信息产业的科学技术以及通讯设备施行并构建有效的上下级监督系统,用来增强污水业务、服务的社会公开度。逐步引导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合理规范、约束和监督等。另外,国家治理污水行业是一项关系到公共安全建设的重点行业,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安全监管措施与构建一套应急保障制度,其制度用处是规避突发或未知事情对社会所造成的重大危害。

  另外,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污染处理服务质量。公众是环境质量的直接消费者,政府有责任培养公民自觉保护环境的能力。

  此外,还应增加公开性和透明性。公开选择中标企业选择的过程及相关条件,让公众了解竞争过程及竞争机制的合理性公开企业的运行成本,为公众了解企业成本和确定定价提供依据,公开企业排污的水质状况让公众了解企业污染处理的效果以及履行法律责任的情况,使公众能实际参与到污染处理服务质量的维护和改善之中。

  (三)完善质量责任体系

  污水处理厂处理水质污染不符合规范,达不到相应质量目标,必必然要受到法律约束以及法律制裁。其中因素众多,有的是运营企业的原因,还有就是人为因素,还有的就是政府管制因素,因此必须要落实到各方的责任与履行社会公共义务。

  以监督直管的政府职责为主,当排水水质不能达到质量指标时,此事应由运营单位承担行政责任。当污染处理设施对污染物处理不达标时,排污者人为造成影响时,即间接排污者违反预处理的规定和要求造成时,间接排污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另外,在民事责任方面,确定排污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是“个体污染者承担”。一般情况下,应由污染设施运营者对设施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后果承担民事负责。但是,由于污染处理设施处理的污染物都是其他排污者产生而交由其处理的并且污染处理设施承担的是一种受委托管理的业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主要由污染处理企业和政府组成的风险承担共同体。当工业或者非生活污染的排污群体,如若超过污染处理设施的排放指标与预处理标准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污染物,导致污水处理设备不能正常运转或者超标排放,并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排污者应该与污染处理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当污染处理设施由于资金缺乏或政府原因,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应用,同样政府与水质污染处理企业主体应该共同承担责任。

  结语: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其重工业与轻工业都在不断的带动、支持着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就要面对现代人文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整体问题,其中污水、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我们更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出有利部署,不论是个人、社会群体还是企业以及政府部门都要加强社会责任观念;而我国污水处理厂或者相关运营主体以及政府之间就要积极处理好各自的职责与社会功利义务。另外,相关约束制度的建立是一方面,并且另一方面就是把制度中的行文规范、职责安排,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加强环境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从而进一步保持、维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篇四】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中职学生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校园平安,关系到中职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中职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及现状问题,并提出了中职学生安全教育的“四重视”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概念,教育管理

  近年来社会上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与高校相关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事故等也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影响了在校中职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然而,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仅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

  一、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概念

  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以国家法律、法规策等为依据,以促进中职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育等为教育途径,使中职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二、中职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需要。从以往高校发生各类安全事件来看,中职学生一方面容易成为伤害案件中的被侵主体――受害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伤害案件中的施害主体――施害者。在实施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更需要培养中职学生安全责任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会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中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中职学生安全教育入手。

  (二)开展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中职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职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因此,加强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三)开展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大学校园从封闭式逐步转化为开放式,校园与社会融合进一步得到加深。尤其是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得高校中人员结构变的更为复杂,潜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被盗、被伤害等案件有随时发生的可能,给在校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中职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就必须加强中职学生安全教育。

  (四)开展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当前中职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普遍形成了较强的唯我独尊意识与较弱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的参与意识与较弱的承受挫折能力,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较弱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反差。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三、中职学生安全教育“重与轻”现状

  (一)重管理,轻教育。随着校园安全事故的频发,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认识到中职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管理上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的投入,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往往被人们忽视。

  (二)重形式,轻内容。当前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重视并得到强化,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仍旧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

  (三)重事后,轻预防。在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未雨绸缪,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只有做好校园安全预案管理,加强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却并非如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卫处处长王有洪曾指出,完整的应急管理体制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总结”三个阶段,但传统的观念,使我们更注重“惩治”而忽视“防范”,注重“事后处理”、忽视“预案管理”是我国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普遍现象。

  (四)重行为,轻心理。在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关注的是中职学生的行为是否遵纪守法,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异常状态常常忽视。发生在高校的类“马加爵事件”,却往往是心理疾患引起的。

  四、中职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四重视”

  (一)要重视中职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健全。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确保其效果,就必须做到健全制度,落实责任。首先,要完善安全领导组织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再次,要建立安全教育监督机制。

  (二)要重视中职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明确了高校在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中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然而,在现行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中,高校普遍侧重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对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很少,如有也仅仅是停留在说教层面。如今,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必须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通过规范化、系统化地开展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构建“安全知识教育+逃生技能演练+安全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使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提高安全素质。

  (三)重视高校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编制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制度,对于提高高校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教育管理职能,构建平安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重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心理安全,培养中职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心理安全适应能力及安全素质是高校重要的责任之一。高校要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相结合起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为那些心理上有问题的中职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排忧解难,达到心理健康。对那些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降低危机事件对学生的伤害。

【篇五】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产、流通环节都可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文章从法律制度和监管、企业与消费者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应当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监管制度,严格执法奖罚分明,实现食品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能力。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措施

   [作者简介]黄若君,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3)05-0013-0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主持的“2012中国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城镇居民最不满意的项目中,食品安全位居第二。可见食品安全已成为老百姓迫切关注、亟须改善的核心问题。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牵动着每个人的大脑神经。尤其是近年来问题牛奶、地沟油、注胶虾、转基因油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入手,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关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与检测网市场部经理李峰曾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大致分为如下几方面:(1)食品安全问题频发;(2)食源性疾病和群体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频率高;(3)食品质量不合格;(4)食品保健品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恶性循环;(5)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常发生:(6)不达标问题的突出现象:(7)企业的道德滑坡,(少数)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讲诚信道德,目无法纪,唯利是图;(8)监管部门人员配备不均、检测经费有限直接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前民众最关心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在加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也在提高,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还存在很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引发全社会食品安全恐惧症,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查处食品安全问题,但就是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其实食品安全问题固然源自食品生产加工商的诚信与道德,还有生产加工技术上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与政府的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消费安全。

   二、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食品的原材料主要来自农副产品,农副产品从种养、收获、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直至到人们的餐桌上,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在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问题。

   (一)生产过程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1.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1)农业生产过程造成的产品污染

   农副产品生产过程需要使用大量化肥、农药和兽药,而化肥、农药和兽药等生产资料因其质量和使用不当都会导致农产品化肥、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或其他产品安全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兽药残留可存续时间都比较长,不仅造成当季产品安全问题,还将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后续产品污染。

   (2)农业生产环境被污染造成的产品污染

   农副产品从种养到收获需要经过自然生长过程,其赖以生存的大环境由土壤、水和气候等要素构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采掘业的飞速发展,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自身形成的化肥、农药、兽药残留污染,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部分地区生产环境污染对农产品安全的威胁已经到了严重程度。比如2010年海南水胺硫磷污染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灌溉用水。江河、湖泊、近海等污染已经成为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已有众多河流、湖泊和近海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化。根据近日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这些被污染水体和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度严重,并且会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近来出现的“毒大米”也主要是因生产环境被污染所致。由于食品被污染,进而将会导致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比如,沙门菌病、弧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化肥、农药残留、超标,兽药、生物激素和生长促进剂等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这种源头性污染都将造成大量含有危害物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与肉制品、乳及乳制品等不合格产品充斥市场,它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食品加工过程造成的污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人们消费食品的习惯逐渐由初级农副产品为主向加工食品过渡,当前加工食品消费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食品加工过程,因加工设备、加工工序与加工技术落后,以及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例如: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或在食品中非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等),不合理和违法使用色素、添加剂,加工场地的环境严重污染等等都将产生加工过程的污染,影响食品安全,严重的将形成有毒食品。

   3.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当前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屡禁不止。这些违法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经营轻管理,重生产轻卫生,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消除将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二)流通过程形成的污染

   食品从产地到消费者餐桌需要经过收获、加工、包装、储存与运输等多道工序,在这过程中,由于收获、加工时间掌握不好与遭遇不好天气,或使用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或储藏不当,或不合理的装运,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存与运输设备与技术等等众多因素,都将造成产品腐烂变质或被污染或造成破损等而产生产品安全问题。 三、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法律制度和监管层面分析

   1.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得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一些现有的标准不统一,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缺陷

   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清,各职能部门之间就会出现争着监管和重复执法的现象,或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些现象将导致监管不力和执法不严,从而给某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博弈空间。

   3.监管人员渎职与腐败

   食品安全问题除了违法经营企业和黑心商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外,还和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官员的不负责任、不作为,或者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是收受贿赂、钱权交易,或者是渎职行为有密切关系。这种种行为交织在一起,使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化,查处起来困难重重,阻力非常大。

   (二)从企业层面分析

   1.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保证食品质量

   我国的食品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当前我国登记注册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近45万家,10个人以下的小作坊、小工厂占了80%。登记注册食品经营单位有323万家,提供餐饮服务的单位有210万家,种植养殖环节依靠的还是2亿多分散农户。在目前企业和个体生产者诚信理念缺失的情况下,加上监管不到位,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保证食品质量。

   2.恶性竞争使然

   恶性的竞争导致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生存下去故意制假造假,违法增加添加剂的含量,制造各种有毒有害食品。比如为了取得价格优势,企业必须降低成本,从而促使企业使用劣质的原料和违法添加剂,使其能够降低销售价格,排挤其他质量正常的产品,生产“劣质驱逐优质”的效果。

   3.利益驱动

   逐利性是产生食品质量问题的最根本性原因,它会使企业丧失起码的道德良心,毫无诚信可言。为了利益这些企业会往牛奶里掺杂使假,以狐狸肉充当羊肉。只要能够降低成本,获得利润最大化,欺骗公众、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者利益也在所不惜。

   (三)从消费者层面分析

   我国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这也是引起食物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1.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

   我国众多的消费者因收入水平低,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又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不高,部分消费者往往只图便宜,不去考虑食品的质量和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过去这些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吃也不会有事。在这种心理的支持下,比较便宜的问题食品就有了市场。

   2.消费者乏科学养生知识

   我国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和生态养生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因问题食品导致的疾病,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较为先进的国家比如美英等国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制定完善的标准、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监督检查、规定严厉的法律责任、及时向公众公布食品安全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有关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及组织、支持和鼓励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和合作等。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食品安全问题。

   (一)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监管制度

   1.完善食品安全法制建设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和标准的研究与消化,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法治经验,在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从立法上确保食品安全:一是规范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和评定标准;二是建立和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加大惩罚力度,在法律责任制度设计上能够起到促使违法者不能违法、不愿违法和不敢违法;四是加强权力监督,防止监管人员渎职与腐败;五是在立法上要有利于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深入开展食品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优势获取竞争优势。

   2.建立全新的食品安全体系

   要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主要是由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来完成的,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缺陷,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改革食品生产加工归属多个部门监管的状况,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食品生产加工业一体化管理机构和监管制度,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和有效施行。

   3.加强和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缺失是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尽快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要尽快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上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以防范和遏制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行为失范或违法经营。

   4.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行政监管、执行不力和腐败导致公信力下降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要尽快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一是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并制定具体监管指标体系,要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和监督等方面落实可操作的具体保障措施,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二是要加快食品安全监督队伍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严防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的渎职和腐败现象,确保食品安全能够令行禁止。 (二)严格执法奖罚分明

   对违反《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在立法上规定严厉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在执法环节各级食品质量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坚决查处,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促使惩处能真正产生对不法生产经营者的震慑作用。而且严格执法必须常态化和制度化,不能只是运动式的,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有力打击和遏制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确保产品安全,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实现食品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前面阐述了分散生产经营模式难以保证食品质量,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应对的办法是在提高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实现食品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通过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优势的同时,可以稳定产品质量,更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

   (四)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能力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

   当前的事实状态是,一方面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消费者又缺乏食品安全常识和安全消费意识。这种现象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就缺乏科学根据,这与我国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根据有关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4市l863名消费者的调查,50%的人表示在选择日常食品时不会特别关注食品安全,70%以上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安全食品的辨别知识。针对上述问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全面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和安全食品辨别知识,尽快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安全食品辨别能力,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2.及时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做到有效预防

   食品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环节多种多样,生产程序复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在所难免,问题的关键是要做到及时向公众公布食品安全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有关建议,提高消费者的防范能力,防止因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害。

   3.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消费者法律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教育与普及,让消费者充分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方式、方法和法律救济制度和程序,争取将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尽可能做到更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有毒食品造成的损害。

   四、结语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也关乎政府和国家的形象。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加强法制建设和企业商业道德建设,做好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标准,强化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建立起全社会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督网络,更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文彦,陈景收.食品安全刻不容缓逾六成网民表示遇问题食品选择忍耐[EB/OL].人民网,2012-02-29.

   [2]史竞男,胡浩.打好“保胃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食品安全[N].新华社,2012-03-01.

   [3]古红梅,刘婧娟.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分析及其法律规制[J].河北法学,2012,(7).

   [4]刘丹松.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实践问题研究与分析[J].当代法学,2012,(2).

   [5]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6]尚代贵.食品安全的法律分析[J].消费导刊,2009,(1).

【篇六】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非常重,责任重大,但实践中仍有一些学校存在安全管理问题,如工作责任不清、分工不清、管理不严、措施不足等。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编号:G47、文献标识编号: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8.138。

  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应贯彻国家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市综合委员会学校和周边治安综合管理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各级学校校园安全监督责任各级学校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管理、消防安全教育和管理、实验室和实习实习安全教育和管理、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和溺水事故防范。安全工作任务重,责任重大。国内中小学学校数量多,安全监督压力大。一些民办学校(包括幼儿园、教育机构)安全意识不强,是校园安全建设的弱点。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目前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分析。

  1.1安全管理责任不清楚,工作任务不清楚。

  各中小学制定了安全工作责任,但也有不具体、不细致、工作场所和个人实行的,实际操作性非常差。有些工作实际上不能深入抓住,只是为了应对检查,抓住不细致。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合理的责任分工。另外,没有具体的工作标准和标准太低,只是明确了人员的分配,但是没有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例如,一些学校建造了新的教育大楼,进行了修理改造,条件非常好,但管理上遵循传统的旧标准、旧方法,旧鞋走新路。

  1.2安全管理无力,具体管理制度难以实行。

  目前部分中小学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制定后便束高阁,学校门卫机制、值班制度和巡逻制度只是形式流行。一些学校甚至在假日值班期间转移了学校的电话号码,一些学校的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或设备老化,没有及时添加或更新。有些学校不在走廊、楼梯、厕所等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设置警告标志,采取有力的防护措施。有些学校对网络安全不够重视,或者以不懂为由,逃避管理责任。

  1.3学校安全自护教育不足。

  罪犯之所以能把魔爪伸向无辜的孩子们,主要是因为他们坦白的大人不容易杀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比较,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缺乏有效的自我预防和自我救济能力。从目前国内中小学教育现状来看,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缺乏培养孩子们的预防意识、危险时的自助能力,平时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太少,或者只是通过场所,完全没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学生遇到危险,他们根本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自救和机智逃脱。许多学生非常害怕,导致悲剧扩大。

  2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2.1建立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在实践中,建议构建以校园各中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为网格节点的四级网格,负责本单位安全网格化监管的具体实施,将网格化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内容,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指导学校完善分时段、空间、不间断、组合式的无间隙复盖操作管理系统,即学校按时间、空间、管理任务分为两组管理系统,两个系统分别由值班领导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场所、不同人员、不同责任实施分工管理,早晚交接。通过网格化管理,每个人都有安全管理责任,每个单位都有安全管理责任,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安全管理措施,每个教育活动都有安全管理方案,确保安全管理没有漏洞,没有死角。

  2.2.校园安全管理重心前进,加强预防。

  在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建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制定专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校警察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具有专业的学校安全防护知识,有力地保证学校的安全。中小学校园保安人员应掌握科学、高效率的校园安全管理途径和手段,不仅能确保执法科学的合理性,还能确保执法工作的快速、及时、高效、准确。同时,要不断提高校警队建设水平,提高安全人员整体素质,始终注意校园安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警卫的工资待遇,提高积极性、工作热情,定期训练他们,不是形式。做好保安人员年终审查,符合要求,立即更换,决不犹豫。

  2.3校园安全管理工资的常态化和评价机制的业绩化。

  在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消防安全必须每月自我调查一次,其他安全危险必须每季度调查一次制度。学校要做好自查台账,加强谁检、谁负责。继续加强春秋安全大督查、夏冬安全大督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夜间巡查暗访机制,完善安全工作回顾制度。同时,要有机结合基础评价、发展评价,重视过程积累,重视数据保存,制定发展评价方案,加大发展评价在评价中的比重。完善年度评价方案,深入开展等级平安校园动态评价,健全校园安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常规管理工作,切实加强警报机制和应急机制建设,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

  3.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小事,也涉及到很多影响因素,不是简单的一元问题,而是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全面立体的安全管理体系,避免和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

【篇七】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学校的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安全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这些问题制约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安全法律保障体系;拓展学校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明确学校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学校安全教育体系等方式加以解决。

  关键词:学校安全;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近年来,学校安全保障问题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很多基层学校的安全工作实践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未成年学生的正常成长,还有一些重大事故成为社会公共安全的导火索。

  01学校安全事故的现状分析

  教育部门曾对全国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做了一个分析,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溺水、交通、踩踏、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占 59%;社会安全事故(斗殴、校园伤害、自杀、住宅火灾)占31%;自然灾害(洪水、龙卷风、地震、冰雹、暴雨、塌方)占10%。其中,溺水占31.25%,交通事故占 19.64%,斗殴占 10.71%,校园伤害14.29%,中毒占 2.68%,学生踩踏事故占 1.79%,自杀占 5.36%,房屋倒塌占 0.89%,自然灾害占 9.82%,其他意外事故占 3.57%。事故发生的场所包括学校、江河水库和公路上、上下学路上、家里。

  因为汶川地震学生大量死亡,冠以学校建筑标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时,近年来在幼儿园和小学连续发生了多起暴力杀害学生的案件,校园暴力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02学校安全存在问题的表现

  (一)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

  学校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安全事故防不胜防,学校被看成是所有安全事故责任的承担者,在许多人眼中,学校安全都是教育部门的事,与政府及其他部门无关或关系不大。

  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学校安全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了种种措施(如从上到下层层签订责任状等),可以说该用的手段都用上了,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学校伤亡人数并没有较好地得到控制。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之所以“付出多,成效小”,原因就是以往的学校安全管理没有抓住根本,没有从体制、机制上着手解决问题。学校安全问题, 教育部门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手段解决,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仍有危房或缺乏必要的饮水、饮食等卫生设施,一旦因此造成师生伤亡,责任都由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这既承担不了,也不公平。由此可见责任主体不明确是学校安全事故得不到遏制的根源。

  (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仅是由学校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而是应当报款学校的举办者对学校安全管理的责任制度;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制度及学校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是这些措施的重要内容。如果管理制度本身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但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很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由于目前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只是学校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的举办者、相关职能部门在学校安全管理中消极作为甚至不作为, 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安全问责制度缺失

  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问责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问责依据和机制的缺乏,问责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都使教育问责在实践中的发展受到阻碍。教育问责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思潮悄然走进了教育领域,影响着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走向。由于对学校事故的法律责任缺乏必要的了解,一些学校在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的过程中,往往对事故责任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有的学校规定,只要所在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发生伤害事件,班主任就要被处以行政处分,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还有的学校在发生学生伤害事故之后,不管当事的教师有无过错,也不管教师的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一概将责任推卸到教师的身上,由教师本人以个人的身份同学生监护人商谈处理事宜、承担赔偿责任。这种做法,不仅给教师的心理和经济造成极大的负担,也是同有关的法律规定相违背的。

  03当前学校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以人为本”安全价值观的误读

  近年来人们对学校安全的重视绝不是偶然的,生命价值认识的理性化、独生子女普遍化、新闻媒体透明化、社会生活秩序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是:与其他的行业的生产对象不同,学校的加工对象是有思维、有情感的“人”。“人的教育”注定不同于“物的加工”,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如果仅仅因为安全的考虑就削减必要的教学内容,那么我们的培养的学生就不会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截然相悖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安全第一”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间寻得必要的平衡,即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全方位”安全教育的缺失

  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一些学校并没有认识到安全教育应当是多层次、多对象、全方位的。所以在这些学校的安全教育当中,往往存在以下一些偏差:首先是教育对象的偏差,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而忽视了对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安全培训。其次是教育内容的偏差,学校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往往只是针对学校安全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而缺乏对学校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再次是教育过程的偏差,在教职工的安全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学习效果,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中, 学校没有切实的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缺乏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其他学科的教育也没有与安全教育紧密结合。以上一些原因使得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化、表面化,成为了学校安全工作中的一种隐形危险。

  (三)“高阶位”专门法律的空白

  对于学校的安全问题,虽然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加以规范,但其法律效力过低,一旦安全事故涉及到诉讼程序,对审案法官只能起到参考适用的效力。目前审理学生伤害事故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该司法解释规定,学校仅对因为学校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责任,但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监护人采取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的方式向学校提出过分的索赔要求,极大的干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法律的空白使得学校安全事故在外部和内部的责任划分上都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和议案,有的还提出立法建议。仅在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就有700 位代表向大会议案组提交了 21 份关于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

  (四)“系统性”学校安全研究的滞后

  我国学校安全研究起步比较晚,其研究队伍结合了教育学、法学、公安学、管理学、安全学等各领域的研究人员,但因为学科知识的限制,其研究多侧重于学校安全的某一个方面,而缺乏对学校安全进行整合性、系统性的研究。这种研究现状一方面缺乏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指导作用,一些学校和教师非常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不能从理论上得到根本的回答,其结果导致我们在学校安全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效率低下,效果也不理想。这种研究现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安全教育师资和教材的短缺,很多地方进行安全培训时,往往临时从消防、卫生、公安或者高校的法学院聘请一些师资, 这些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但其授课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更缺乏对学校安全整体性、系统性的论述,使得安全教育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04当前学校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学校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学校安全的立法并非孤立的单个立法,我们应当建立起以《学校安全法》为中心,以《教育法》、《教师法》、《学校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为补充和细化的学校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在 2006 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中,都增加了大量涉及学校安全的条款。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教育法》、《教师法》修订以及《学校法》的立法当中,规范学校安全的条款还将成为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二)拓展学校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首先,学校安全问题的研究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范畴,所以研究者应当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教育学、法学、公安学、安全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学校安全问题加以研究,善于从不同的学科汲取营养、获得启示、构成体系,切不可画地为牢,固守自己的学科范围。其次,学校安全的研究应当从就事论事的经验性总结上升到理论构建的层次,形成覆盖学校安全事故的预防、应对与处理三大板块的知识理论体系,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学校安全工作,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再次,学校安全问题的研究从总体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所以研究的内容应当密切的联系学校安全工作的实际,不能让自己的研究成为脱离实践的空中楼阁。研究人员应当深入基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获取权威信息、了解实际情况、发现客观问题、获取宝贵经验。从而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工作的实际,指导学校安全工作合理、有效的开展。

  (三)明确学校安全管理责任

  1.学校举办者的法律责任

  学校举办者是学校的所有者,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提供者,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根据这些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校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办学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并且这些教育教学设施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其次学校的选址要符合建设学校的要求,建设标准要达到国家按规定的学校建设标准。

  2.学校管理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安全管理中没有尽到应有的防护义务而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学校管理者应承担的安全事故责任应是由于其过错造成的。一般来讲,管理者的过错可以分为故意过错和过失过错。故意过错是指学校管理者在履行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职责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害学生权益的后果,却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过失过错又可以分成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前者是指学校管理者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发生侵害学生权益的后果,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以致发生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后者是指学校管理者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发生侵害学生权益的后果,却因为过于自信而轻信能够避免发生的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学校管理者的安全责任主要存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

  3.学校中教育参与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学校中的教育参与者主要是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也包括后勤的工作人员,教育参与者的责任要依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通则》的精神承担教育责任、管理责任和保护责任。如果在实施教学或管理过程中侵害在校学生合法权益,就当然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否则,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例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罚学生,教师的体罚行为不应视为职务行为, 教师的职务授权中并没有可以玩忽职守、体罚学生这一项,教师有过错造成学生伤害是直接侵权人,而校方可视为共同侵权人,其侵权行为表现在对教师的管理不善,我国法律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此类事故的赔偿责任主要由教师承担,学校负有连带责任。

  4.相关职能部门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与学校安全管理有着重要关系的部门主要有公安、司法、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公安机关有责任了解掌握学校及其周边治安状况,指导学校做好校园保卫工作,并有责任依法查处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有义务指导和监督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协助学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公安机关、交通部门有责任加强对载运学生的车辆、船舶的安全管理,取缔无牌无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船舶,及时制止和查处超载等违法行为。卫生部门有责任检查、指导学校卫生防疫和卫生保健工作,监督、检查学校食堂、学校饮用水和游泳池的卫生状况;有义务协助学校处理各种卫生安全等事件。建设部门有责任对学校建筑、燃气设施设备安全状况进行检查;有义务指导校舍安全检查,对校舍危房进行鉴定;对学校工程建设各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发现校舍、楼梯护栏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时,有权责令其纠正。

  5.学生及监护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学校安全管理中我们不仅要考虑保护学生的权益,也要明确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已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的;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有其他过错的。这些行为造成的安全事故学校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学生及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职责。

  (四)落实学校安全教育体系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协助学校建立立体式的安全教育模式,即多层次的安全教育模式。学校的安全教育可以分为教职工安全教育与学生安全教育两大部分,前者又分为学校管理人员培训、普通教职工培训和特殊岗位培训。

  其次,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当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异。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学校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学校常见的重大事故防范、应急救援预案的制作与操作、学校事故的处理程序、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典型事故案例及分析等。普通教职工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教学常见法律问题分析、紧急避险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校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处置、典型案例分析等。特殊岗位的培训主要指学校的校医、电工、保安、锅炉工等要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和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中小学生的培训应当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有关要求进行。

  再次,学校的安全教育培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应当坚持短期集中培训和长期多形式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切不可重形式、轻效果。尤其是对于刚入校的新教师,对其进行校内安全培训是其上岗前必经的程序。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强化管理、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相结合;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其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战演习、讲座、知识竞赛、演讲等多种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形式进行。

  学校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间接的通过对教育系统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和谐稳定, 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因此, 学校的安全问题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多方合力。(本文作者:石连海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篇八】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总结污水处理行业安全事故案例特点,在对污水处理物料风险、生产过程风险和施工、检修过程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污水处理行业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

  关键词:污水处理;

  安全生产

  2016年年末,我国城市、县城累计污水处理厂数量为3552座;

  2017年年底,污水处理厂数量增加至4500座。此外,还有许多企业自建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厂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同时,因设计或者管理不善,也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给污水处理行业安全工作带来了挑战。现阶段,虽然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很多,但是污水厂的安全管理却相对较少,笔者在总结以往安全事故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安全管理特点,对污水处理行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些具体看法。

  1事故案例总结

  在污水处理行业事故中,排在首位的是中毒窒息事故,淹溺事故和高空坠落事故排第二位,其余为触电、火灾、机械伤害、坍塌、爆炸等事故。

  污水处理行业检修或者设备维护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远高于正常运行期间。

  污水处理行业安全事故往往还具有群发性,作业人员在营救同伴过程中因防护设施不全,贸然施救,遭遇同样危险。

  2危险源分析

  根据污水处理厂设计和运行情况,重大危险点源主要有物料风险、生产过程风险和施工、检修过程风险。

  2.1物料风险

  2.1.1污水

  污水和污泥遍布污水处理厂的整个工艺流程中。污水处理厂每天的处理规模小到几百吨,大到几十万吨,污水池因池深超过3m,往往存在淹溺隐患。同时,坠入池内的人员可能会因污水中的有毒物中毒窒息,降低人员逃生的可能性。

  含油废水在高温、有火源的情况下浮油可能会被引燃,发生火灾。

  2.1.2污泥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含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有害物质,误食或者接触可能导致人和动物的疾病。

  污泥硝化池、污泥浓缩池因有毒气聚集,通风不畅,是污水处理行业的重大危险源之一。

  2.1.3臭气

  污水中的有机物在缺氧环境下厌氧发酵会产生大量异味气体

  臭气。臭气的主要成分有:硫化氢、甲烷、氨气等。主要来源是格栅、沉淀池、污泥池、下水道、窨井等有限空间,这些场所因通风不畅、气温高,臭气聚集,氧含量低,造成作业人员中毒、窒息,是污水处理行业安全事故的诱因之一。

  发生窒息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未按照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作业,作业前未进行有害气体分析而贸然进入作业场所,未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或个人防护用品失效。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盲目施救则是中毒窒息事故进一步扩大的直接原因。

  2.1.4污水处理过程所用药剂

  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使用大量药剂,其中硫化钠、浓硫酸、液氯等危险化学品在使用和存储过程中可能发生爆炸、泄露、火灾等事故。水质检验时使用的强酸强碱物质如果操作不当可能腐蚀、灼伤操作人员。

  2.2生产过程风险

  污水处理厂的工作环境普遍具有高湿度、高噪声、受限空间作业较多等特点。除上述中毒窒息、淹溺事故、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外,作业过程还可能发生坠落、机械伤害、电气伤害、火灾、高处坠落、起重伤害、噪声危害等事故。

  2.2.1坠落事故

  污水处理厂各类池、罐多,一般深达3~5m,作业人员上池工作时,极易发生落池事故,坠入污水或者污泥当中,恶劣气候条件下发生坠落事故的频率更高。

  2.2.2机械伤害

  污水处理过程中所用的电动机、格栅机、搅拌机、螺旋挤压机、传送机等机械设备在设备运转、检修过程中,因缺少防护设施或防护失效、操作人员劳保用品使用不到位、违章操作等均可能造成人员受到擦伤、夹伤、挤压、碰撞、搅伤等机械伤害。

  2.2.3电气伤害

  污水处理厂电气控制系统几乎遍布全厂,现场湿度大,部分场所通风不畅,因此发生线路老化、短路、触电等电气伤害的概率也比较大。设备检修过程中,带负荷拉闸、带电作业都会造成人员受到伤害。

  2.2.4火灾事故

  电气设备缺陷或者使用不当发生短路等易引发电气火灾事故;

  格栅间、污泥脱水间等内的沼气聚集后遇明火易发生可燃气体火灾;

  秋冬季节易发生绿化火灾。

  随意丢弃的未熄灭的烟头、违章用电动火等都可能是潜在的引火源。

  2.2.5高处坠落

  高处作业是指在高于基准面2m以上(含2m)高空作业(包括池内和室外登高作业),防护设施缺失、违规作业,可能导致作业人员失足坠落,造成伤亡事故。

  检查井、水泵房、取样口等处因损坏、敞开、操作联动不到位,也可能造成人员坠落事故。

  2.2.6起重伤害

  吊装、吊运作业过程中,吊具倾斜、重物失落可能会对作业人员带来人身伤害。污水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吊运作业主要分布在提升泵房、鼓风机房、滤池车间、中水回用泵房等。

  2.2.7噪声危害

  噪声产生源主要是鼓风机、水泵、排风机等产生的机械性噪声,以及压缩空气产生的空气动力性噪声。长期无防护的暴露在高噪声环境里,作业人员容易产生枯燥、烦躁、易疲劳、反应迟钝和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增加事故发生概率。

  2.3施工、检修过程风险

  2.3.1施工过程风险

  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坍塌事故,威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2.3.2检修过程风险

  设备检修过程中涉及受限空间作业、用电作业、登高作业、临水作业等,危险源可谓点多面广,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在设备检修过程中。

  3风险防范措施

  3.1加强现场和设备设施管理

  加强现场6S和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加強设备设施管理,尽可能选用安全高效的设备设施,完善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在充分分析危险源的基础上,在现场安装安全防护设施,并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完善密闭空间通风设施,配备安全器材和有害气体探测仪。通过定制看板、设置设备异常信号灯、安全提醒板、安全曝光台等多种形式,向作业人员充分传递安全信息,提高责任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3.2改进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和负责人安全职责,定期进行检查,确保职责落实到位。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定期对现场隐患进行检查,查出隐患及时治理,举一反三,避免重复隐患。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通过对标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3.3突出安全管理重点

  加强特殊时段、重点部位安全风险管控,尤其做好设备检修过程、受限空间的安全管理。凡涉及动火、受限空间、盲板抽堵、高空、断路、动土、吊装、用电、设备检修等作业必须按照相关作业规程办理票证方可作业,确保安全防护设施和现场监管到位。

  3.4提高员工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

  加强员工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通过经常性的案例警示教育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员工自救和施救能力。让作业安全成为员工发自内心的需求和追求,提高污水处理作业人员安全素养。

【篇九】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逐步兴起。本文主要总结了污水处理厂安全事故的特点,在对污水处理原料、改造工艺和生产过程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水处理行业安全风险防范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案例分析;原因;预防措施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地累计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多达三千多座,且逐年增加。此外,一些企业还自建了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厂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同时,由于设计不完善或管理不当,也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污水处理行业的生产安全。目前,虽然有很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但与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相关的却不多。根据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特点,结合以往的安全事故,对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些看法。

         1案件分析       

         在污水处理行业安全事故中,中毒窒息事故、污水淹溺事故和高空坠落事故位列前三,除此之外,较为多发的事故还有触电、火灾、机械伤害、坍塌、爆炸等。污水处理行业事故较多发生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它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几率常常高于日常运行。还有一种情况不容忽视。即事故处理过程中,在安全防护措施不足、对现场状况了解不完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贸然救助被困同伴,最后遭遇了同样的危险。       

         2引发事故的原因               

         2.1污水、污泥、臭气等污水处理物料       

         污水处理厂每天要处理少则几百吨,多则几十万吨的污水,污水囤积在污水池中,存在人员淹溺隐患,同时,污水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容易导致坠池人员中毒窒息。还有些污水是含油废水,触碰火源会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大多污泥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甚至还会产生寄生虫等有害物质,人和其他动物触碰可能会引发疾病。污水中的有机物发酵会产生异味气体。由于该场所通风功能较弱,导致臭气在污水处理厂中局部聚集,常接触的工作人员可能产生晕倒、中毒窒息等情形。从这一方面的分析来看,中毒窒息是污水处理厂安全事故中的高发事故,总结下来还是因为作业人员不按规章制度来安全生产,厂内基础设施安全条件跟不上,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存在,以及在进入工作区前未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       

         2.2整修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污水处理厂的配套设施设备需要定期检修,检修过程中常常伴有碰水、碰电、登高等情况,容易引发危险事故。       

         2.3生产过程中的危险       

         污水处理厂因为需要存储污水,污水池、污水罐既大又深,很容易发生落池事故,恶劣天气条件下更容易发生。高处作业时,由于防护措施不全面,可能导致正在工作的员工失足摔下,最后造成伤亡。除了上述坠落情况外,起重伤害的危害也比较大。用于吊装、吊运的工具操作不当,会让重物掉落伤害到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的机器设备危险,主要是说污水处理时需要用到的电动机、搅拌机、传送机等。这些机械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再加上污水厂平时不注重预防报修、工作人员操作手法不规范和不按规章制度来操作等,常常会造成工作人员压伤、夹伤、剐蹭等设备伤害。       

         电气和火灾常常相伴发生,污水处理厂电气控制系统几乎覆盖全厂,而厂内湿度较大,涉水设备较多,线路老化等情况,增大了触电发生的概率,维修人员在修检过程中也存在安全隐患。电气故障往往会导致火灾,无论是短路还是使用不当,都极易发生火灾,而处理厂污泥脱水间、格栅间易积聚易燃易爆沼气或其他可燃气体,增加了救援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小心防火。有的员工安全意识不强,在工作场所乱丢未完全熄灭的烟头,违反规定使用打火机,容易引发火灾。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噪声危害。污水处理厂中的鼓风机、脱水机等大型机器较多,运作时发出的声音较为嘈杂,如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采取防护措施,长时间接触高频噪声,容易产生厌烦、厌烦、疲劳等情绪,造成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对危险的警惕性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策分析       

         3.1定期维修基础设备,加强管理       

         污水处理厂的员工整天与这些机器设备打交道,机器的安全问题是每个处理厂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必须加强企业对工作现场的管理力度和设备的维修力度。厂内的机器设备尽量都选择有安全保障又高效的,在掌握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的情况下配套准备相应的安全保护的防护设备,并在高危机器旁张贴警示标签,时刻提醒在工作的员工。通风设备也非常重要,整个处理厂的通风设备必须完善,保证有害气体能及时疏散,还要匹配有检测有毒气体的设备,随时掌握有毒气体的有效数据并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严令禁止员工盲目随意操作,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当设备有异常时能够有信号灯、提示板等形式的提醒,确保及时为员工传递报警信息,保证员工的安全。       

         3.2掌控危险点源,落实防范措施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危险点源主要有防中毒、防暴炸、防触电、防火灾、防落水、防跌落、防挤伤及各类设备操作等。主要的防范点源如下:

         3.21硫化氢(H,S)中毒是污水处理厂易发生的最大安全隐患。硫化氢为无色有臭鸡蛋味的气体,每100毫克/立方米就可致人死亡。生产员工在危险场所从事巡视、维修、清理等施工作业时,必须两人以上作业,同时有其它人员现场监护。对脱水机房、进水机房、排泥泵房等可能产生硫化氢有毒气体的车间,应定期对通风、排水、电缆沟、管道等设施进行检查,危险区域的污水管道应定期冲洗,保证定期通风、冲洗和检查。

         3.22做好沼气系统的防火防爆。一是上岗员工必须掌握沼气系统的安全技术知识,具备安全操作技能;二是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配备有效消防器材、安全保险装置,确保状态良好;四是消除火源。严禁吸烟,严禁动用明火。易产生电气火花、静电火花、磨擦和撞击火花处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3.3加强员工基础知识培训       

         目前,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都极为匮乏。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讲解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应对各种情况、自救或他人的能力,做到事前预防事故,事后设防。不仅行动需要加强,心理素质也需要加强。要培养处理厂职工的安全意识,使职工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发自内心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4结语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实施城市污水处理的市场化运作,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走产业化道路,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是解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科学合理的治理,实现水的循环使用,这既是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意义深远,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培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5):141.       

  [2]李泽涛,姚晓东.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方案研究〔J〕.天津经济,2009,(2):51-54.       

  [3]沈史承.污水处理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探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7(19)259.       

  [4]樊玲凤,胡家忠,欧亮.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3):132-135.       

    [5]辛萍,孙钰.国外污水处理市场化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经济,2009,(12):24-26.       

  [6]杨晓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常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J].科技风,2017(23):134.       

【篇十】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品味、注重生活的质量,力求活得精致,对食物的要求上也是这样,人们更加注重食物的外观,那些外观精美的食物更能获得人们的芳心。此外,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也更加看重,力求健康和养生,“绿色食品”、“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鉴于当前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体系;监管;食品安全管理

   一、相關背景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很多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日益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逐步提高的人们生活水平。伴随着这些成就的取得,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问题,从而对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过程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高的关注和相关要求,不断迫使政府、食品制造企业等主体在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消费者保护方面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承担更多的责任[1]。

   进入新世纪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影响比较大的如“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这类事件具有较大的曝光率,牵扯到的相关主体利益也很复杂,让人们变得恐慌,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留下了相关隐患;另一方面,这些事件也起到了警醒作用,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进行相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国家的监管部门也加强了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但是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起步比较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二、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存在的不足

   食品安全信用不健全。在当代社会,信用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举例来说,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信用社会,在欧洲这种发达国家,信用十分重要,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信任、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等。在西方有些国家,失信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比如一个人信用不好,他会失去享受社会福利的机会、难以使用公共基础设施等,这会对人们形成震慑作用,从而更加注重信用的培养。而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大多是食品企业违法、违背道德、不承担责任、违背信用去追求利益,归根结底是我国对信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即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健全或者可以说是缺失。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不讲诚信的问题,还有一些社会成员甚至见利忘义、丧失道德底线,不惜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来追求个人利益,而这大多是由于缺少必要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如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等这一类重要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2]。

   食品质量监督体系与实际脱节。纵观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多部质量监督法律法规的颁布,如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对食品、工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实施、职责及法律责任进行相关规定,2000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等的行为及相关法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进行确认、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各个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部法律的颁布,王卫东、赵世琪在《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文中提到了我国法律的一般存在情况,法律虽然多,但是很多质量监督体系的文件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履行,这是因为这些法律文件和规范大多是按照国际标准或者相关的实验研究标准,却缺乏对我国食品企业的实地生产过程考察,从而使我国食品企业很难达到标准或者说这些文件与实际情况脱节,难以得到充分的实施参考作用[3]。

   三、相关建议

   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原因还是在食品制造企业身上,一些企业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抱着侥幸心理生产问题食品从而获得金钱利益。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还是要从问题的源头——食品制造企业身上来找到解决办法。正因为信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完善有关的信用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具体的举措便是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引导企业自律。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让政府与社会进行合理分权,政府要把一些权力下放给社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行业这种内部化的管制,从而进一步建立对消费者负责任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信息的透明度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是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依据,所以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中还要加强诚信信息公开,实行诚信分类监管。

   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文件很多,但是与实际脱节这个主要问题也是存在的且不能够被轻易忽视,所以加强政府的科学管理作用显得十分的必要。张晨博在《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中就提到过政府有关人员应该深入到食品企业的内部进行实际考察,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只要是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检测,找到行业食品安全可以达到的一般标准,结合外国标准和我国的科学研究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符合我国实际的食品质量监督标准,并完善食品安全的监督体系。着重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调控作用、监督管理作用,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晨博,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杨爱萍,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3]王卫东,赵世琪,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中国调味品,2010,(6).

【篇十一】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餐饮业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在吸纳就业、带动农业发展、增加税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维护餐饮业食品安全,既是政治责任,也是民生需求。

  一、国内外餐饮监管基本情况

  餐饮业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监管的重要内容,完善的法律法规赋予了政府部门相关职责,法律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及技术指南等构成了监管执法依据。

  我国餐饮业的发展从古到今经历了食品由生到熟、污染控制、制定标准到现阶段法制化、专业化及科学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餐饮业食品安全受到高度关注。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作出详细规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技术标准日益完善。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严把餐饮服务质量安全关”,部署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市场监管总局先后印发《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餐饮服务明厨亮灶工作指导意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建设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街(区)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近年,我国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引入餐饮智慧监管,推动实施“明厨亮灶”,强化校园食品安全治理,开展专项治理,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着力解决餐饮业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提供技术帮助,引导制定相关培训计划,从而提高州和当地政府对餐饮业卫生监管。同时,美国对餐饮的监管施行分段监管的方式,如消费环节的监管部门仅负责对食品交叉污染、储藏存放不当导致的致病微生物超标进行控制。美国餐饮业法律法规十分健全,从建筑、消防、卫生、税收到从业资格面面俱到。餐饮主体从事餐饮活动需取得卫生许可执照,餐饮负责人需通过地方卫生部门8小时以上培训,餐厅每季度和每半年要接受消防和卫生部门严格检查。总体而言,美国对餐饮业的监管采取许可、日常监督及风险分级管理等措施。

  日本对餐饮的监管主要分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厚生劳动省对餐饮营业负责,而具体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则由地方厚生省负责。其《食品卫生法》第9章规定了营业(包括餐饮营业)相关内容,从法律层面规定了餐饮行业等应设定专门食品卫生管理员,并且规定了营业者及食品卫生管理员的责任义务。营业者应按照厚生省令,向都道府县的地方政府进行注册,获得营业许可证,有效期限为5年。对于营业许可标准,该法规定了由地方政府进行相关标准条例的制定,营业者必须遵守当地制定的营业标准。另外,《食品卫生法实施令》和《食品卫生法实施规则》也对《食品卫生法》中关于营业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地方厚生劳动省制定的营业标准一般分为通用设施标准和各行业设施标准两部分。

  欧洲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法规文件和指南文件来规范餐饮业的管理,具体的监管因各国实际而不同,一般会涉及卫生、环境等部门。以英国伦敦为例,政府和行业制定了许多规范食品的立法指导和行为准则文件。食品标准、安全和卫生法规的执行主要是地方当局的责任。目前,伦敦对餐饮食品的监管主要执行英国和英格兰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英国食品标准局(FSA)组织制定了相关的指南文件;具体监管由伦敦市相应的地方商业环境卫生小组负责,主要涉及企业的注册、批准和监督检查。

  二、我国餐饮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餐饮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现共有800多万家餐饮单位,其中依据《食品安全法》获得食品经营许可的有625.47万家,依据地方法规获得注册或备案的小餐饮单位约有262.7万家。餐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2006年餐饮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2011年、2015年接连突破2万亿、3万亿。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46721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4个百分点;餐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个百分点。餐饮业有巨大的就业带动能力,我国仅小餐饮商户就直接创造约1536万个就业机会,餐饮整体承载就业3000万人左右,同时还带动种植养殖业、食品生产流通、食品相关产品、物流配送业等行业的就业。我国餐饮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扩消费、惠民生、增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柱性作用。

  (一)我国餐饮业发展呈现新特点

  一是连锁经营快速发展。2018年中国连锁门店增长率23%,其中在一二线城市增长65%、在三四线城市增长53%的连锁门店超过50家。据中国烹饪协会报道,2019年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占全国餐饮收入的比重约20.2%。二是网络订餐增长强势。2019年我国餐饮外卖产业规模突破6500亿元,较2018年增长27.5%[15]。三是餐饮消费年轻化、个性化特征显现。年轻消费群体成为餐饮消费主力军,特别是20~35岁网络订餐用户占比高达86%。四是低价格消费占主体。2018年全国餐饮门店人均消费支出35元,全年餐饮人均消费支出2898元[16]。

  (二)我国餐饮安全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的突出风险一般有3类: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农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等引起的化学风险,夹杂外部异物的物理风险,微生物、病毒等引起的生物风险[17]。目前餐饮业食品安全最突出的问题是生物、化学风险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餐饮环境状况不佳。有的餐饮店环境卫生条件差,特别是后厨等消费者无法亲身体验的场所问题十分严重。二是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有的没有按照合理规程操作,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有的健康管理欠缺,个人卫生意识缺失等。三是餐饮具消毒不到位。2018年对餐饮复用餐具抽检1247批次,不合格餐饮具240批次,合格率仅为80.8%。四是违规使用餐饮用油和添加剂。一些地区和行业仍有使用回收油、罂粟壳制作火锅等情况。

  (三)我国餐饮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市场主体经营管理方面。一是我国餐饮单位较多,规模参差不齐。据美团研究院调查测算,我国餐饮行业中小微餐饮居多,占50%以上。目前共有800多万家餐饮单位,主体数约为美国餐饮主体的8倍,连锁化率仅为美国的1/6。二是传统业态较为复杂,新业态叠加。我国食品原料丰富、烹饪方式多样,加上网络订餐、共享厨房等新型餐饮业态的快速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餐饮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更为繁杂。三是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我国在《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中已对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从各环节风险控制角度制定了详细的要求,但在实践中从业人员门槛较低,导致餐饮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缺乏、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操作规范得不到有效执行,制度落实大打折扣。四是餐饮行业竞争激烈。餐饮行业高开店率和高淘汰率并行是业内常态,为了在竞争中胜出,有些餐饮商家通过降低质量安全标准减少成本,使用廉价高风险原料、违法添加、不遵守操作规程和食品安全制度等问题随之产生。

  政府监管方面。一是监管底数不清。由于目前我国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管理有许可和备案登记两种制度,对地方备案登记的小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数量、规模、业态、分布、营收、用工等底数不清,“一把尺子”管所有类型餐饮难以做到分类施策、精准监管。二是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和监管能力、手段不足。随着餐饮新业态的不断发展,配套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基层执法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传统的“人盯人”监管无法满足市场主体日新月异的变化。三是社会共治不落地。餐饮企业主体责任、政府监管责任、媒体监督责任、协会引领指导责任、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责任没有一一落实,优胜劣汰的正向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三、对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建议

  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既有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原因,也有制度缺失、责任不清的管理因素。建议以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为突破口,以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业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问题为切入点,以推动食品安全制度要求落实落地为着力点,坚持全面排查与重点整治相结合,解决当前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切实提高餐饮业食品安全水平。

  对餐饮从业者,重点督促其履行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一是以人员培训持证为重点,特别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培训考核,着力解决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问题。二是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突出重点区域清洁保洁,着力解决餐饮环境“脏乱差”问题。三是以餐饮具清洗消毒为重点,强化餐饮行业良好行为规范,着力解决食品安全制度执行和规范操作问题。四是以进货查验为重点,认真履行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义务,着力解决食品安全责任追溯问题。五是以推动“明厨亮灶”为重点,提高餐饮操作的透明度,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的消费者监督问题。六是以开展“放心餐厅”“餐饮示范店”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发挥优秀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餐饮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对政府监管部门,重点推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一是理清餐饮监管底数,推进小餐饮登记备案后入网经营,实现餐饮业许可管理全覆盖。同时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打通双方食品经营许可、登记备案、食安信息等数据壁垒。二是推进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餐饮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工作,不仅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食品科学技术知识,法律专业知识等,各级政府急需聚合第三方优势,组建一支专业化检查员队伍。三是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开展风险量化与评价量化管理,把风险分级作为精准监管、效能监管的依据,推广餐饮业食品安全水平量化评价公示制度。四是推进信用监管。重点高风险单位“全覆盖”+一般风险单位“双随机”相结合,细化检查差异化标准要求,启动餐饮企业信用积分考核制度。五是开展餐饮智慧监管行动。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食品安全各类行为和信息的集中展示,解决餐饮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社会层面,重点推动社会共治,营造安全氛围。食品属于典型的经验品,食品安全则具有准公共品属性。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食品、网络、广告、企业诚信、消费者维权等多项市场监管业务。单一的市场机制或单纯的政府机制都无法解决市场中存在的经验品问题和公共品问题。构建以市场力量为主体的社会共治体系是必然选择。一是建立健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提升监管合力和效率。二是将风险交流作为社会共治的主要内涵。遵循“信息公开”原则,分类别、分步骤推动风险信息逐步公开,同时构建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体的风险交流体系,开展基于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平台建设,加强科普教育,提高消费者风险认知能力。三是倡导先进饮食文化。制止餐饮浪费,推行分餐制、公筷公勺,禁食野生动物等,形成安全健康营养的新时代饮食消费观念。

【篇十二】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一、有关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监管:指监视管理,本文所提的监管主要是指对农村食品安全经营户的监督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保障食品安全。

  二、近些年来我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与我们的经济利益与身体健康利益息息相关,近些年新闻媒体曝光出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触目惊心。特别是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更是引起了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关注和深思。

  2010年,山东媒體曝光出的“一滴香”事件,“一滴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能够让汤品变得浓郁鲜香,它是通过化工合成的有毒物质,食用后会肝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而且是一种致癌物。曝光后,大量带有“一滴香“字样的调料出现了大范围的滞销。

  2011年“3.15”晚会上曝光出河南双汇集团使用“瘦肉精”事件,探其原因为河南双汇公司十八道检验中没有瘦肉精检验关键项,“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其肉品可致使用者患瘤。同年4月初,安徽“牛肉膏”事件,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添加剂,可让猪肉变“牛肉”。这种牛肉膏过量食用的话会致癌,最终被该省工商部门查获。

  2012年,央视媒体曝光河北“毒胶囊事件”,一些不良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这种胶囊含重金属铬超标,最终扩散至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经有关权威部门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其所用的胶囊铬含量超标。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例如肯德基使用45天速成药鸡;小肥羊、呷哺呷哺使用假鸭血事件;“饿了么”实体店面无证无照经营,厨房环境脏乱差以及今年曝光出的山寨“核桃花生”等。

  三、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源头控制力度不够

  农牧渔业是所有食品的来源之基,其质量最终决定着食品的质量情况。但在的生产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农业方面包括环境污染,农药的使用过量、地膜回收率低、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偏低等;在牧业和渔业,生长环境污染、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违禁药品的滥用,饲料添加剂管控不严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威胁着源头食品的安全。

  (二)企业的责任感缺失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唯利是图,往往会忽视掉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从而造成社会责任感缺失。例如“蒙牛”、“三鹿”、“双汇”等大型领头企业,本应肩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大社会责任,为中国的其他中小型企业树立榜样与标杆,但是却为了奖励生产成本,追求利益,擅自食用、添加“自来水源”、“三聚氰胺”、“瘦肉精”,一经曝光,对社会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不禁让信赖其品牌的消费者心寒。

  (三)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堪称目前为止中国最严食品安全法,罚则中指出最低罚款限额为5000元,同时要没收违法所得,给予了违法者严厉的重击。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和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法律制度不够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系统性不够、具体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也不够协调和系统。

  (四)政府监管不到位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可概括为“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虽然政府方面想竭尽全力做好,最大限度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最终结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政府职能划分不明确、没有统一管理、多头管理现象丛生,导致相关部门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没有主动担当意识,最终导致食品安全监管漏洞百出。

  (五)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在消费生活中,往往看中价格的差异,而忽略产品本身的质量;有些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常识,对于食品是否安全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分不清真假、好坏;也有些消费者遭遇到食品安全的损害,却最终不会拨打维权电话进行合理维权,而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往往因为这些消费者的纵容,变质、过期、山寨食品才有了滋生的土壤。

  四、食品安全监管的举措

  (一)加强源头控管

  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源头开始加强控制,追本溯源,从源头控制住农药、饲料、化肥、抗生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滥用,加大农民对农药知识与鉴别的科普力度,提高对农药、化肥等物品的合理化运用,倡导民众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土、海洋等宝贵资源。同时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积极鼓励、督促改善其经营环境,合理合法合规经营,一经发现其存在违法行为,要加大惩治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有害食品流入市场。

  (二)强化企业责任感

  倡导企业在获取正当利润的同时,要承担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不能昧着良心,唯利是图,置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于不顾,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维持长久。企业只有持续不断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提供质量有保障,让人民吃着放心、安全可靠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建立品牌,树立形象,这样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和利益。首先,企业要建立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不能仅仅关注最终产品的监测,而是要对原辅材料的供应、食品加工、流通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控制,建立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机制。其次,完善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把损失将到最低。最后,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三)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

  要加大对制售不安全食品的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通过处予高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直至取缔其经营主体资格等行政处罚方式增加其违法成本,如果触犯刑法,及时移交至司法部门严加惩罚,从根本上使食品经营主体自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形成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严加态势。同时要加强对执法工作者的的管理力度,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制定严密的工作纪律和内部审批程序,强化行政执法权力的制约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大案要案领导集体决定制度,不断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市场的准入机制,对不符合食品安全生产标准的市场主体坚决不能办理相关手续,对于已进入市场但不符合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的拒不改正的市场主体,立刻责令其停止生产,给予注销,发现一起,查出一次,絕不姑息。

  (四)明确政府职能

  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把相关食品监管部门的分段监管统一协调起来,消除监管空隙,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责任,杜绝多头领导,解决相互推诿扯皮的监管中空情况。同时要求相关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年底工作考核时,严格按照责任状相关注明的责任要求进行评估,责任缺失或者不予严格落实的,在其任职考核评优、以及晋升情况不予参考。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强调食品安全制度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通过定时发布食品市场检测等信息及时通报不合格食品的召回信息等。

  (五)强化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通过新闻媒体、报纸、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禁止传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让消费者们学法懂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政府监管部门要开通方便快捷的维权渠道,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问题举报电话,鼓励消费者投诉举报,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维权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

【篇十三】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系统性的学生安全教育是中职学校的薄弱环节。从安全教育必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的主要措施进行论述,提出选择恰当的对策、方法和形式,持之以恒地开展安全教育,能增加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4-156-01

         安全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它也关系着每一个师生、家庭和社会。所以,安全无小事,安全教育重于泰山。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随着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的实行,实践教学比重大幅增加,不仅顶岗实习完全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的,还有很多教学内容要通过实训、实习等方式与工作现场零距离接触。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中职学生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后备军,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心理的不成熟与身体的走向成熟的矛盾,使这一部分人成为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该群体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让他们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养成安全的习惯,对自己、对社会、对他人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存在于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主要安全问题包括:校园安全、专业实习安全、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安全、人身伤害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有可能给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一、中职学生安全现状

          (一)缺乏社会经验和安全意识。中职学生年龄多在15岁-18岁之间,95%以上的学生首次离开父母到学校住校,缺乏社会经验,尤其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会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

          (二)中职生源层次参差不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职学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招生门槛一降再降,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还有些学生是在社会上晃荡了两三年后,被家长送来读书的,这些学生多多少少沾上一些社会不良习气。

          (三)心理问题。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中考受挫被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普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差,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障碍。

          二、中职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所谓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学生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教育。目前法律知识已经纳入学校的教学日程,由于专业课程紧,许多中职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所以学生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人身伤害、自然灾害、网络安全以及就业安全危机不知如何预防应对。

          (二)安全教育的方式简单。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搞个专题讲座,挂挂横幅,班主任班会再三强调,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措施。也有部分学校,聘请了地方的公安、消防等专业人员作安全教育讲座,但平时的安全教育不能够警钟长鸣,所以对于一些未预料的情况采取亡羊补牢,而不是事前预防、未雨绸缪。

          (三)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职学生,没有系统的接受安全教育,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讲座有很多学生不参加或不认真听、看,觉得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楼房的倒塌、火灾、人身侵害等都离自己很远,存在麻痹、侥幸心理。

          三、中职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1、学生交往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交往范围也日趋扩大,学生的交往除校园、家庭外,还有网络等其他方式。社会不良风气、影视文化、网络暴力等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使得交友处于一种不稳定、不正常状态。

          2、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分析: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学习任务较轻,没有升学压力,加之基础较差,来自家长、老师、学校方面的学习压力小,同时,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使得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

          3、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分析:他们思想比较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同时疏于防范,感情用事,轻率行事,做事不考虑后果,容易被利用。

          四、强化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自我防护。包括人身和财务安全、运动安全、食品安全、网络交友、校园暴力、招聘陷阱等,建立起防范意识。

          (二)自然灾害与急救。遇到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对,以及出现溺水、火灾、触电、电梯遇险急救等相关知识,遇到突发情况,知道如何自救。

          (三)实训安全事项。掌握机电操作、汽修实训、建筑施工、化学物品等专业的安全操作事项,。

          (四)识别安全标志。认识交通、工厂等安全指示牌。

          五、加强安全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领导重视是安全教育的关键。如汶川地震时的“史上最牛校长”,而这一“奇迹”,完全得益于该校长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这个真实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学校领导的安全意识影响到学校管理的各项决策,影响到老师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与否,影响到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

          (二)设立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立、安排以及监督检查,应提到教学日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相应的“安全实操课”,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实训课程引入企业安全管理的KYT活动,提前熟悉企业安全预防的相关知识,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总结,使学生更加适应企业中的安全规范管理。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因把安全教育列入全体教师的培训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安全教育水平,提高危险意识。当每个教师掌握了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才能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挖掘隐性的公安全教育内容,做到事前预防。这样才能把安全教育真正的融入到各科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企业实践工作中去,安全教育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安全教育的意识。安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而且形式多样化,如安全屋体验、有奖竞答比赛、微信答题抽奖等方式,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参与安全教育的热情,达到学习效果。

          总之,中职生的安全教育责任重于泰山,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安全重于一切,珍爱生命,把健康和希望献给有价值的人生!

【篇十四】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中小学校园一直是事故频发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严重者伤害儿童生命,给许多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就中小学校园受伤事故类型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原因寻求解决,减少校园受伤事故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编号:G4文献标志编号: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52-02。

  一、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中小学校园一直是事故频发的地方,对于未满18岁的未成年学生来说,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没有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没有正确预见行为结果的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特别容易受到意外的伤害,成为他人的伤害对象。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严重者伤害了孩子的生命。这些在校园里发生的伤害事件,不仅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痛的打击,还给无数家长带来了悲伤,给学校带来了不信任和不安,给社会带来了混乱。校园应该是学生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地方,但这些血淋淋的现实完全破坏了形象。这些都给社会和教育界敲响了警钟,应该引起重视和高度关注。如何完善中小学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堵塞管理漏洞,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学校长期发展,确保学校长治长安,预防和减少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安全是刻不容缓的。

  二、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制度不严,学校管理不善。这一事发生在学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2005年5月9日早上7点,哈尔滨某小学发生的学生被出校门的大型卡车夹在车和门柱之间死亡。租赁校园操场作为停车场的学校在哈尔滨还有很多,这是发生这起惨案的根本原因,租赁学生专用操场是学校管理不善和没有及时预见的危害,为发生校园伤害事件埋下了危险。类似的事件,无关的车辆随意放入校园,也有学生受伤的事件,学校食堂卫生不合格,学生中毒的事件等。

  2、设备陈旧,学校未及时修复或拆除。最常见的是操场上的一些运动设施过时,如铁杆腐烂老化,学生玩铁杆可能会因为铁杆断裂而从上面掉下来而受伤,因此过时老化的设备如果不及时修复和拆除,可能会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事故的危险。

  3、教职工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素质差,品行差。有些教师教育水平不高,职业道德素质差,教育中对学生态度粗暴,骂学生,伤害学生心灵,有些学生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侮辱耻笑采取自伤行为,严重者直接体罚学生,造成学生受伤或死亡的教师在工作中的轻微疏忽和渎职行为也给校园伤害事件带来危险

  4、学校安全防护措施不足,缺乏学生安全教育。最明显的是,每年增加的学生上下楼梯发生挤压、踩伤事故,学生大楼擦窗户发生的坠落事故等,学生人员伤亡的事故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忽视。2009年12月7日湖南湘乡一学校发生的踩踏事件,多人死伤的惨剧,其事故原因是该校安全管理不足。

  5、学校周边环境差。这也是引起学生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⑴学校附近的小吃摊很多,其中很多没有工商营业执照,没有卫生执照,直接销售过期的三无食品,直接威胁学生的健康[2]⑶学校附近的交通安全也有危险,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没有交通安全警告标志和减速带,道路拥挤,这些危险都和字节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周边的治安管理不好,有些闲散的人员在附近敲诈学生,殴打女学校附近也是游戏厅和网吧,这些危险都是学生的生命安全

  6、校园安全工作力量不足,安全人员素质低,责任强。在许多中小学校园里,保安形状虚设,甚至有些学校没有直接保安人员,这对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漏洞,甚至导致事件升级,扩大伤害范围和程度,如校园暴力或非法者闯入学校,但由于没有保安人员的及时制止而引起惨案。

  7、学生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学生自尊心强,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容易采取极端的自残行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受欢迎,到学校后违反纪律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暂时无法想象,采取过激行为伤害自己,校园伤害事故也不少。如果一个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因为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当场收到考卷,将该学生送到教导处处理,最后被通报批评处分,该学生认为失去面子,一时想不通就跳河自杀。

  8、其他突发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一些事故的发生是突发性和偶发性的,这种事故往往是不可预料的,例如一些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雷击、台风、暴雨洪水、暴风雪、高温寒冷等自然灾害,学校师生的大人员伤亡[4],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泥石流中死亡的师生等,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伤害事故,无法避免,只能减少伤害程度。

  三、针对以上对中小学校园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应对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校园伤害事故一旦发生,无论大小,都会扰乱教育秩序,给一些家庭带来伤害,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这一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教育部门应制定一些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采取的预防和解决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措施具体如下:1、确立积极的预防意识,重视师生的安全教育。从思想上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是做好防范工作的重要前提。这需要高度预见事故的可能性,对有伤害事故的敏感性,高。

的解决伤害出现的主动性,有了这点意识,将能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积极预防措施,在事故发生后也能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将伤害降低到最小化。这种防范意识不单是针对教职工,更是针对学生,因为学生是整个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对学生从小进行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可大幅度的降低中小学的校园伤害事故。

  2、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从事故发生原因中,有许多是因为设施陈旧老化所导致的,这就要求学校对于教学设施、教学楼、校舍等要定期的进行检查和更换,随时加固,尽可能的排除隐患,不能忽视;不可构建劣质建筑,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一时解决的也应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如挂上有警示语的标志牌,切不可置之不理而导致事故的发生,要将能预防和避免的事故扼杀掉,保护学生人身安全。

  3、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的安保工作。很多因管理不善和安全保护力度不够而导致的校园伤害事故,要求学校要健全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制,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组织建设,对安全保卫机构和学校的保安队伍进行加强,提高安保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保安工作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绝不轻易放陌生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构建坚实的校园安全保障机制,让因外来人士的突袭而发生的校园伤害事故和校内车俩而发生的车祸尽量减少。

  4、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依法执教的意识。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但因教师体罚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件还是一直有发生,发生体罚现象的原因归根究底是教师的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不强,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成为减少校园学生伤害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转变教师陈旧的“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思想,树立起素质教育的心观念[2],对教师要经常进行培训和告诫,预防因教师的脾气粗暴体罚学生的行为,加强其法制观念,不得违法执教,造成学生伤害,不利于教育工作的进行;还要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得擅离职守,提高教师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5、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改善周边文化,健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校园附近的小吃摊点卫生部门应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学生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对附近的游戏厅和网吧也应进行盘查,不合规格应查封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周边的交通也是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道路狭窄拥挤,没有指示灯等安全设施,应健全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设施,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最后应加强校园附近的安全保卫工作,在上下学间应有警察巡逻,防止学生打架斗殴或其他人士对学生进行抢劫或敲诈甚至是故意伤害。

  6、完善服务保障,积极推进心理育人工程,普及心理知识,构建心理安全。心理安全也是中小学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还有发生伤害事故而对学生造成的心理疾病,这都要求要加强心理安全的构建,推进心理育人工程,普及心理知识,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诊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预防伤害的发生[4];更要有针对伤害而造成的心理阴影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的心理辅导员,如像在福建南平小学发生的惨案中活下来的学生中,肯定有很多学生的心理留下了可怕的阴影,这时学校就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和辅导治疗,以免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

  7、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的教育法规法律还不健全,致使校园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和解决伤害事后问题存在不明确而产生的纠纷,只有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使教育法律法规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从而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对于解决和防范校园伤害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8、制定一套比较完善、齐备的应急措施,做好随时应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应急准备。针对中小学校园随时会发生的伤害事故,学校应对可以预见的学生伤害事故,研究和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有制定的人员、安排物质准备和救援准备。如组织一支校园事故应急小队,平时对教师教授一些急救知识,掌握遇到事故时的应急本领;教授学生学习救护常识,普及避险、自救本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学校和家长应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学生擅自离校等有关学生人身安全的信息,教师或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要及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对学生进行学校、家庭的双重保护。

  在中小学校园伤害事件中,有许多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通过安全教育等措施,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增强法律意识等等;也有许多事件是具有突发、扩散快、波及面广、难以预料的,由于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任何的防范措施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这就要求要尽量将伤害减到最低,采取有效手段,不让事态扩大,并迅速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时进行化解,还要对事故的后续处理得当,妥善安抚被伤害者和家属,调整校园安全保障体系,预防和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伤害事件。总的来说,中小学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要预防和避免就需要学校加大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监督,这是一条漫长但又必须坚持走下去的路。(作者单位:贵州省天柱县白市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毛锐.论我国中小学未成年学生的学习伤害事故及学校教育防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8(4).

  [2]邱卫东.现代中小学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

  [3]杨旭.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类型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7(4).

  [4]刘津平.浅析校园伤害事件的法律责任及有效防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6(58).

  [5]刘在鑫.《校园安全教育新模式探讨》,2010年5号.

【篇十五】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一、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仍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等;另一方面出现在发达国家食品污染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等。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也是(www.spaqiot.com)食品安全的一大毒瘤。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就是那些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有一些甚至会导致不治之症。

   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地方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新老问题并存。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条件比较差、技术落后或是没有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造成了食品的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些老问题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又出现了一些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新问题。

  二是源头污染突出。我国当前有两亿多的农户在以散户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我们日常吃的蔬菜瓜果基本上都是农民生产的,出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三是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占多数决定了食品加工业水平、素质差。我国有大批中小型私营企业,以这些从业人员的素质,出现诸如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这也是很常见的。

热门标签:
《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十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分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十五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