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化自信论文2000(通用8篇) - 其他范文 - 无忧范文网~

文化自信论文2000(通用8篇)

时间:2022-09-20 其他范文 点击: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自信论文2000(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 文化自信论文2000

  摘要:职高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学习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如何让这些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即时评价”,体验进步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本文提到了五种的评价方式。并提议不要吝啬评价,让尊重和赞美给学生一个未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即时评价职高学生自信风帆

   教育心理学家佩奇的“不同诱因对算术成绩的影响”实验表明不受任何评价的学生的成绩往往低于受表扬或批评评价学生的成绩。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新课改后的课堂“即时评价”,所谓的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如何对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职高学生使用正确“即时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让学生体验进步成功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更是我们本课程教师要反思的一个问题。职业高中的学生们普遍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操作技能培养的信息技术课,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几次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这种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统一标准轻个体差异的单一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利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让学生品尝进步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下面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中几种如何让职高学生体验进步愉悦,树立自信心的“即时评价”方式,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一、分层评价,让每个层面的学生体会进步喜悦,树立自信心。

   信息技术课上,对于起点不同的学生,不应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同层面的学生,要求不同,评价方式也不同。因为城乡富裕水平的差距,还存在一小部分从没接触过电脑,水平相当于零的学生。在分层评价中,我一般采用“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横向评价”是指对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同一个层面的学生间的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本堂课中自己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与同一层面其它同学间存在的差距,及时调整,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促进学习,使知识技能得以发展。“纵向评价”是指对学生个人自身发展的评价。通过学习后的纵向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现在知识结构水平与以往知识结构水平进行对比,体会到自身的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比如:对于第一堂上机操作课,接触键盘时,我一般对学生进行一次打字预测试,给同学们一个初始评价,做为以后学习的参照。采用QQ上的星级制,不同层面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级别的星级,但是通过练习,星级的级别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会打击初学者的学习信心,只是让他们感觉自己的起步比一些同学晚些,过段时间就会赶上。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的打字速度的差距不断拉近,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分层评价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学习目的,逐步树立起学习自信心。

   二、自我评价,为每一次前进步伐打好扎实的基础。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参照老师给的一个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一个评价,它能让老师通过自评表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这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能做出相应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通过自评,能够发现自己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心知肚明,避免因知识的漏洞,阻碍自己享受学习上的进步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在最初的学生自评实验中,我们发现自我评价有它自身的优点,但在操作实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的问题:1、反馈的信息有时并不能如实的反映出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填表时学生的面子问题或态度问题)。2、纸张的消耗很大(每堂课每个班级发反馈表)。3、无纸化的教学,却要带笔,不习惯,在电脑操作室填写自评表成问题。为此,为了让自我评价能够顺利的进行,我们作了一些改进:1、不记名填写。2、上网下载一个评价表的程序,进行相应改动,让学生进行电脑填写和提交。

   自我评价有时虽不能立即让学生体会进步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但它像“果树”的“杀虫剂”,直接影响“果实”的丰收,同时,“学习果实”大丰收所带来的愉悦以及学习自信心的逐步积累,与课堂中的“自我评价”是分不开的。

   三、模糊评价,让学生扬起学习自信心的风帆。

   职高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学习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信息技术课不会受太大的基础水平的限制,作为本课程的教师,我们要保护好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模糊评价则可以创设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有时学完一单元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时,我会让学生做一些发散性的练习,比如:海报制作时,定了一个“环保”的主题,给学生一些素材,但有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组织不合理或缺少一些知识元素的情况,不是一些原则性的操作错误时,我一般会给些模糊评价,适当指点、建议、引导,告诉他们怎样做会有更好的效果,这样即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四、针对性评价,正视自己,在改进中提升。

   针对性评价是针对学生答案中的优缺点作中肯评价,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学习中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收获的过程中能够更坦然地正视自己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弥补。在教育心理学家佩奇的评价实验中,这种效果也是最好的,他称这种评价为“顺因评语”。

   职高学生,很在意老师对他的关注,合理的针对性评价,学生还是很乐意接受。它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更有目的得改进学习。比如:在上internet课时,我让学生上网搜索资料,完成一篇有关“搜索引擎方法”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能动手,熟练对查找内容准确的搜索,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与“搜索引擎”相关的课外知识。一位学生提交的作业中发现,他是从多篇的网上文章随意拼凑,还一部分明显离题,我想这位学生可能并没仔细的阅读相关的资料。针对这种情况,在评价中我首先指出它这篇文章的开头引入部分非常切合题意,搜索的内容也很到位,但有些部分衔接不是很理想,结尾太仓促。虽有点像是作文点评,但点评后,这位学生很快做了修改,又提交了一份,这样,我就达到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整理,增加“搜索引擎”课外知识的目的。当教师给学生针对性评价时,学生感到你对他的重视,他会认真考虑你评价的合理性,并会做出相应的改进。针对性评价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但有些自傲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让他们在改进得以提升,在提升体验进步的喜悦。

   五、展示性评价,让学生体会收获“学习果实”的喜悦。

   展示性评价,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学生的制作结果,进行评价,可以是老师点评,也可以学生互评。

   职高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不如普高学生外,他们的交往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往往比普通高中学生强。每次的展示评价时,都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记得一次“电子报”(word综合题)展示评价时,学生争先恐后的喊自己的机子号(我们给每位学生的电脑标了号),因为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作品,学生们很有成就感,学生更愿意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让同学们一起来享受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评价的方式很多,不要吝啬你的评价。每堂课中,都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尊重和赞美可以改变一个人生命的方向,作为教师,每一句评价其实是在给学生一条路、一个未来。如果说孩子的物质营养来自粮食,那么,它的精神营养则是评价。让你合理的“即时评价”给职高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带来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不断体验到进步的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在学习的旅途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李添翼、谢焕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的问题及策略.职教通讯.2006年第8期

   [2]袁丽英.职高生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与提高途径.职教通讯.2006年第7期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 文化自信论文2000

  摘要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要最大程度发挥和利用好这项功能,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主要手段才能切实培养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群体宣传进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主战场,它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门必修基本课程。政治理论课不仅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实际教学中,政治理论课往往只突出和注重思想政治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对于它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往往被忽视。本文拟从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入手,重点探析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素质如何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培养。

  1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功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存在令人担忧的弱化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西方的文化学说、理论、观点、人物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在中国粉墨登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观念,在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影响或改变更甚。在2003年一次中国文化名人评选活动中,歌星王菲和已故影星张国荣与鲁迅、老舍、巴金、钱钟书等文学、文化大师共同入选,足见当前国人对文化价值的评判、对文化理想的追求、对文化自觉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支撑下,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向中国扩大影响力。他们以功利的务实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价值理想,很容易误导、诱导我国民众用极端挑剔、苛刻的眼光去审视、放大自己的不足与问题。长此以往,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们对自己文化产生不自信、不认同,最终变得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不加取舍地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自由观和民主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然会被摧垮。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攻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具备这一功能。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目标与任务的一致性。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引导、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时候知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文化素质教育在于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特定文化环境熏陶、进行社会文化活动与实践,来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保证其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尽管重点、性质不同,但都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力。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与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融交叉的。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中,最重要的已不是各种不同的专业素质,而是人文素质。所谓“做学问前先做人”即是这个道理。

  2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手段

  2.1强化主流文化

  在当前全社会掀起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基石、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文化的内核。总体而言这一主流文化内核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为主流形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当前社会现实中,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强烈冲击着主流文化的地位。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挑战、冲击和侵蚀下难以经受诱惑,不时出现怀疑和否定主流文化内核的思想行为,使大学生信仰危机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较为严重。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存续下去,和谐社会、主流文化的根基必然会遭到危害。有鉴于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思想,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表征的主流文化内核及其地位。

  在强化主流文化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完全不用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理论宣传优势理直气壮地用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热情、鼓励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培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力。对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可以首先主动切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阐发理论和论证实践来增强主流文化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说服力。然后以形势政策教育切入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盲目、浮躁、彷徨等问题来增强主流文化凝聚力。再者,在大学生所钟爱的互联网上狠抓主流文化信息建设,加强多媒体、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挖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媒体数字引导功能,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让它成为宣传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最后要在有机统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别予以重视,以主流文化的共性吸纳、包容个性,使主流文化成为所有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2整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宝库。然而,在西方文化蜂拥而入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与普及中优越性渐失,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责任挑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在大学生中传播、普及。在大学生于政治理论课上领略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自然能得以增强。具体而言:

  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思想资源与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表现得极为迫切。在此前提下,整合并向大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元素势必正面影响他们的意识、思想与行为,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等等都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活生生的好素材。

  其次,在利用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内涵和意义,即传承历史、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当前,大学生孝敬父母、忠诚祖国、尊重师长等思想意识有逐渐淡化的趋向。对此,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忠君报国、尊师重道等思想内容有必要与时俱进、加以更新,填充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这也为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有关孝顺、忠诚、诚信等新的教学内容。因为只有在思想穿透力较强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让大学生重拾传统文化的要义与精义,并从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后,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深受封建小农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难以改变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时,不仅首先自己要正确区分糟粕与精华,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择善而从之,提高他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力。

  2.3正视西方文化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以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国际优势,经常以人道主义为幌子推行西方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公然挑战和试图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符合本国家和民族国情的、历史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影响下,我国社会上日渐盛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相违背的思潮,有的时候这些思潮在年青学子当中尤为泛滥。在校大学生受此影响的几率和程度也越来越高,直接干扰和破坏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有鉴于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与对待,让他们在吸收西方优秀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能有效抵制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的那些文化侵害,提升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手段。

  为发挥和利用好这一手段,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为大学生拓展视野,让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判断如何理性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和批判。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大学生在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基础上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之于当前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信地站在本民族立场来扬弃西方文化。

  3结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项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毋庸置疑,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关键是要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手段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新鲜血液、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治邦.换位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2—4.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04—106.

  [3]叶启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9—11.

  [4]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85—87.

  [5]潘维.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三联书店,2008:1—3.

第3篇: 文化自信论文2000

  【摘要】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由于生理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学习成绩差等原因,时常被周围的人歧视,极易发生被同龄人欺凌的现象。如何在正常教育教学中使他们心智得到成熟,能力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挖掘,情感得到正向培养,体魄得到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教学实践研究认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着重培养随班就读儿童的素养。一、沟通中让学生摆脱自卑;二、关爱下让学生建立自信;三、成功中使学生自信飞扬。随班就读生和普通的学生一样,不仅是学生,同样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只要我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机会,搭建一个舞台,他们也会奏响欢快的乐章。

   【关键词】残疾儿童自信飞扬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教法探微

   【中图分类号】G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240-02

   在实施均衡教育的大背景下,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要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让残疾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使其在今后能独立、平等地参与社会,发挥作用,贡献力量,让残疾孩子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和普通孩子平等的接受教育是当下一个新的课题。但残疾儿童由于生理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学习成绩差等原因,时常被周围的人歧视,甚至被同龄人欺负,致使他们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久而久之,这些残疾儿童失去了自信,生活中没有了阳光和快乐,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自卑、孤独,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简直是“活受罪”。“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1]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让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找到自信,获得快乐,融入集体,得到发展。

   一、沟通中让学生摆脱自卑

   沟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只有做好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沟通工作,才能让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远离自卑,才能对这些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实现有效教学。学校应该把他们安置在“限制最少”的环境中,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在回归主流教育中,学习困难学生部分教学时间里被安置在正常班级中,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他们融入社会做准备”[2]。孩子们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孩子们的状态,与他们友好的沟通,善意的关注,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关心他们的,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不容易产生叛逆之心。这些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他们本身自卑心理就较为强烈,所以更应该注重与他们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以诚相待,耐心、仔细的倾听,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从而逐渐摆脱自卑,获得认同感,找到归属感,建立自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彻底离开自卑,感受到在校学习的阳光和快乐。“要让正常同学接纳接受回归主流教育的儿童,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合作学习和同伴辅导,即教师引导学习困难儿童与同学一起学习,会带来友好的交往,被同伴接纳”[3],而融入集体,是他们相信自己,确立价值观的基础。

   二、关爱下让学生建立自信

   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学校里,教师和同学共同的关爱,能给予残疾学生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首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不要轻视轻度智残孩子,内心要对教育这样的孩子有信心,在教学和生活中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爱护,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拥有活泼、勇敢、敏感与智慧的品行”,而对于随班就读的缺陷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接受爱的教育,从中得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自己的老师在班级里重视、关怀自己,期待自己有进步,那么他们的自信心理品质会得到加强。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机会,在充分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耐心细致的与轻度致残儿童谈心、交流,熟悉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用自己的眼神、平时的行动等把“老师相信你”、“你能行”这样的鼓励、信任传达给他们,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实践的艺术告诉我们,教师做什么远比他们说什么要重要。“孩子和老师身上的潜力你怎么去评价都不过分。只有自信,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4]当教师俯下身子和残疾学生平等对话时,学生才会感受到爱心,感受到关怀,才能消除内心的自卑和孤独感,敞开心扉,自由地表达。

   其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在班级里开展班会或品德教育,让普通孩子不要歧视轻度致残孩子,主动与他们成为朋友。残疾学生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讽刺是常有的事,这让他们本身就脆弱的内心更加受到伤害,渐渐地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是自闭症状。导致轻度致残孩子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课堂上也不愿意听课,没有兴趣学习,逐渐产生厌学、逃学行为。这时,教师要像父母一样积极和每一位学生认真的沟通,教育学生帮助和关爱残疾儿童,鼓励学生主动和残疾儿童进行交流,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参与讨论等,不让这些残疾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同伴接纳是心理适应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尤其是被拒绝儿童,会成为不幸福、被疏远、成绩很差的低自尊儿童。”[5]给予这些残疾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不断的帮助和关爱中,培养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快乐地成长。

   三、成功中使学生自信飞扬

   让随班就读的轻度致残孩子有自信,关键是教师要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不断的创造机会,例如制定教学内容时,不同的孩子要确立不同的目标难度,對这些残疾孩子要降低目标难度,作业量也要适当减少,评价方式更要多样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基于以上目的,教师首先要经常性地为他们制造机会,创造条件,给残疾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成长的特点,以及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不仅要让他们敢于举手,还能够举起手来就摘到苹果,多样化的评价,鼓励轻度致残孩子树立自信。班主任“要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创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将每个学生都作为‘手心中的宝’,挖掘潜能,科学施教。”[6]

   二是面对残疾学生取得的成功,甚至是一举一动或喜怒哀乐,都要及时予以关注和沟通,要从体贴鼓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进步、每一个优点。例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课堂中利用鼓励的语言、小红花、小星星、“加油”等给孩子们加油鼓劲,学生的作业、作品有出彩的地方也可以标注出来予以表扬,走在上学放学路上,课间操,课间巡视等间隙,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笑一笑,摸摸头,竖大拇指等都可以给孩子一点自信。这些小小的举动虽然不起眼,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是对他们进步的肯定,会指引着他们朝成功的方向向前迈进[7]。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人的生命本身应该是完整的,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那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使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8]。

   随班就读生和普通的学生一样,不仅是学生,同样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只要我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机会,搭建一个舞台,他们同样会奏响欢乐的乐章。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去关爱这些有轻度智力残疾的儿童,用教师的爱去温暖、影响、鼓励孩子们,让轻度致残儿童树立自信,远离自卑,让他们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用自信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著,《新教育实验》,第15页.

   [2][美]劳拉.E.伯克著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42页.

   [3][美]劳拉.E.伯克著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43页.

   [4]朱永新著,《新教育实验》,第17页.

   [5]》[美]劳拉.E.伯克著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64页.

   [6]何履花.《浅议新时代、新视野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的走向》.《甘肃教育》2018第15期16页.

   [7]蒋婕,廖启云.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

   [8]李拉.论残疾儿童教育的几个特点[J].绥化学院学报.2014(01).

第4篇: 文化自信论文2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硬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是核心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因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信,因红色革命文化而自信,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自信。提高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必须积极地加强文化自信,以更好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安全

  文化自信,自从十八大以来就被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并在此的基础之上,对本民族的文化积极地进行实践,以此产生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进而积极地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它既不自恋也不自负,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自信。它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

  文化自信的提出,主要是因为文化在国家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21世纪的今天,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习**也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可见文化对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习**站在时代的高度,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挂,要努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推动我国的发展。毋庸置疑,这个强调不是没有道理的。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塑造精神家园的作用,它是民族的立根之本,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不热爱,那又何谈精神家园呢?何谈民族的立根之本呢?只有对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才能更好地铸造精神家园,民族才有存在的根基。也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才能繁荣发展。因此,在20**年7月1日胡**同志的首次提出文化自信之后,经过习**的反复强调,终于在20**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将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本质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例如思想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字文化和制度文化。虽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但它的本质的部分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核心价值观。所以,对于文化来说,它的本质就是核心价值观,因此,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既然,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那么在今天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对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习**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习**的话中可以得出文化自信的重要胜,必须将其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加大力度地加强全民的文化自信,进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三、需要文化自信的原因

  1.因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信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与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有必然联系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和提高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多年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可谓是博大精深,其文化传统的深厚可想而知。像古埃及、古印度、两河流域的文明早已灭绝或者被其它的文明所同化了。五千多年所孕育的文化精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所在,是中华民族存在与发展的重大支撑。习**强调:“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确实,中华文化是极其优秀的,它是璀璨的东方明珠,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化,亦或是音乐文化等,都显示出其巨大的魅力,中华民族也因此而自信。而且在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因为它能提供一种思想的指导。

  2.因红色革命文化而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因其优秀曾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是,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化革命的开展,在西方文明的强势袭击之下,中华文化开始慢陧走向衰弱,以致被西方文明超越。那么,在当时能改变中华文化这种危险的状态,使其重生的方法就是要在传统文化中融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新鲜血液,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和环境。这种红色革命文化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实际的革4睛况而产生的。在共产党成立初期形成的“五四文化”、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形成的“井冈山文化”和“长征文化”、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西柏坡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战胜敌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重要的是,把这些红色革命文化放在今天来看,对国家全面推行从严治党的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华民族因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而自信。

  3.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能够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从其内涵中可以看出,当下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的。这种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也因为这种具有优越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自信。

  四、提高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提高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有重大的意义。明确提高文化自信的意义,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地采取措施加强文化自信。

  1.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指国家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已经能够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与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与西方的文化强国相比,.我国则属于文化弱势群体,远不及西方文化强国。无论是从内部来看还是从外部来看,我国都需要加快步伐,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然而,要改变我国当前这一现状,赶上西方的文化强国,首要的就是要提高文化自信。通过提高文化自信,我国能够更加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实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能够更加努力进行文艺创作,提高我国的文艺创作水平;能够更大力度得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当自身文化遇到问题时,能更加努力得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文化自信的提高,我国的文化水平就大大提高了,进而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没有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威胁而处于安全的状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安全有两个基本方面,即意识形态安全和民族文化安全。”所以,保护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而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想要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也主要是通过这两个方面进行。当前,全球文化深入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无障碍,造成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交融式地发展的'态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发生激烈地冲撞,随之而引发各种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民族文化的掠夺,以威胁中国的文化安全。

  要改变当前中国文化这一严峻情况,首要的就是要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提高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我国民族文化的安全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进而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免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所以,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无疑是有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

  五、加强文化自信的措施

  提高文化自信,无论是从内部来看还是从外部来看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当前我国存在许多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不自信的现象,为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文化自信。

  1.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尤其是其思想文化,在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因,融进了中国人民的血液当中,成为了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所在。所以,必须结合时代条件,传承与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加强文化自信。对于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它的精华部分,也要看到其糟粕的部分;同时,不能厚古薄今或者薄古厚今,必须古今两者兼具,这才是应有的态度。二是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众多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文化,它能构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能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保障。所以,要着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部分进行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以期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三是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与之相适应。所以,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对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进行改造,对其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创新,可以改变其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激发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传承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井冈山革命稍神、长征精神和西柏坡革命精神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优秀党员们的自身实践下形成了雷锋精神、抗洪救灾精神、XXX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等。党的这些优良传统与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有的精神资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所以,必须传承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以加强文化自信。对于传承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有两个措施。一是在全社会贯彻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根本的精神资源,不仅是党必须具备的重要武器,也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只有全社会都贯彻好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才能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可以在全社会宣传和学习革命先烈或英雄人的先进事迹。

  3.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要想增强文化自信、无疑就是要从核心价值观入手。在当前,加强文化自信就是要大力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练,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只有将其加以弘扬和培育,文化自信的增强才能得到保障。对于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二是坚持示范引导。在全社会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例,惩戒不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以此起到引导作用。三是在全社会开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习**.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上的讲话[M].XXX:人民出版社.2014.

第5篇: 文化自信论文2000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一种文化就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活、生产、生存方式,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等,以及相应的物质与精神产物。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结论告诉我们:5800年前后,黄河中游(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良渚)、西辽河(辽宁牛梁河)出现文明起源迹象,5300年以来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河南偃师二里头),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文明的曙光出现在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不是偶然的。由于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只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有限,必须选择比较适宜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利用天然的生活、生产、生存条件。在五六千年前,这些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地形等都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例如气候温和,降水或水源充沛,便于用水又能规避洪水,土壤肥沃疏松,或容易开垦,物产比较丰富多样,能就近获得建筑材料,便于与外界的交通等。

   地理环境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没有规定或限制文明发展的类型和程度。在同样的条件下,人群中的天才人物和杰出分子往往能发挥特别大的作用,把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推到极致。传说和史籍记载中的黄帝、炎帝、神农、伏羲、尧、舜、禹都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进步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早期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但有的逐渐暗淡,有的戛然而止,有的迁徙无常,唯有黄河中下游地区渐趋成熟,日益壮大,形成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和引领者,并逐步扩大到全国各地。主要原因在于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的平原地势平缓,土壤疏松,表面植被容易清除,使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开垦耕种,能形成大规模的连片农业区,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物资供养一个政治实体的全部人口,进而构成统一国家的物质基础。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已经将疆域扩展到当时的全部宜农地区。与今天中国的领土比较,未包括在西汉疆域的大致只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而西汉未将它们囊括在内的主要原因,并非由于缺乏军事实力,而是因为在当时条件下这些地区无法进行农业开发或者适合农业人口居住。

   随着人口的扩散和迁徙,以黄河流域为基地的诸夏(华夏)民系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或者因与其他民系融合而实际增加了夏华民系的数量及居住地,最终發展成中华民族的主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也逐渐覆盖全部农业地区,并最终为国内牧业地区所接受。正因为如此,北方牧业民族曾多次建立自己的政权并入主中原,甚至统治全国,但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毫无例外地接受了华夏文明。

   地理障碍使中华文明远离其他主要文明,因而在整体上没有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保持了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大航海带来了西方文明,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但中华文明不仅没有中断,更没有灭绝,而是浴火重生,迎来了新的复兴。

   五千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发源于这片土地,植根于这片土地,最适合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生产和生存的人。中国由封闭到被迫开放,到积极自主开放;中国由专制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通过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由农村为主而快速城市化;在这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更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文化当然值得我们自信。

   文化自信的另一个理由,是中华民族善于向其他民族、其他文明学习,能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其他文明的长处。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由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利弊并存,由此孕育的文化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保持先进。总体上先进的文明、文化,都是不断自觉地吸取其他文明的精华、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的结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证实,自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就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马的驯化、饲养和改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被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如青铜,由主要用于制造工具演变为制造礼器,一方面使铸造技术更加完善,更为精湛,另一方面赋予青铜器更多的精神价值,使之成为艺术、文化、历史、制度、信仰的载体。

   一些源于外界的产物、知识、技术、观念、科学、宗教,被学习、引进、吸收,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以至我们长期忽视了它们的真正源头。如一直被视为传统文化时间系列指标的天干地支,根据西晋时郭璞的《尔雅》注,它们都有一个奇怪的别名:甲—阏逢,乙—旃蒙,丙—柔兆,丁—强圉,戊—著雍,己—屠维,庚—上章,辛—重光,壬—玄黓,癸—昭阳。寅—摄提格,卯—单阏,辰—执徐,巳—大荒落,午—敦牂,未—协洽,申—涒滩,酉—作噩,戌—掩茂,亥—大渊献,子—困敦,丑—赤奋若。这些词,除了个别能望文生义外,其他用汉字的意义根本是无法解释的。唯一的可能是它们本来就来自另一个语系,只是用汉字记录了它们的发音。早已有学者注意到,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形成的时间早于中国的地支,而地支中某些别名的读音与巴比伦的发音非常接近。

   如果说这个问题还需要寻找新的证据深入探究的话,大量源于其他文明、其他文化而早已中国化并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国人已习以为常。外来的佛教因为成功地中国化而被中国民众当作本土信仰,禅宗更被文人视为一种中国文化。近代日本人用汉字翻译了大多数西方科学和人文的词汇术语,中国几乎照单全收为现代汉语词汇。

   有学者注意到,夏朝的兴起与小麦的传入和推广同步,商人的崛起与战车的引进密切相关。十六七世纪以降,来自美洲新大陆的烟草、番薯(红薯)、玉米、马铃薯(土豆)、花生、辣椒传入中国,并且很快普及。17世纪初明朝的人口接近2亿,19世纪中叶清朝人口已超过4亿,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增量人口大多是由这些新作物养活的。今天中国已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够生产全部工业产品的国家,但这些产品大部分并非原产于中国或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但这些商品大多曾经是中国从外国进口的,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学会生产的。

   “文明互鉴”就是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并应该相互借鉴,其前提就是承认其他文明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确立文化自信的同时,必须尊重、欣赏其他文明、其他文化的自信。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曾经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在文化自信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文化自信;在赞美自己的文化时,也赞美其他文化;这样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才能和谐相处,发展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正确地理解文化自信,真正确立文化自信,中国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复兴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第6篇: 文化自信论文2000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东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否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的一件大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抗拒西方文化冲击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39-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这为大学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提出现实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决心,拥有共产主义理想并付诸实践。然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中出现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倾向一旦为西方分裂势力、反华势力所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只有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内涵,深挖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并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先进性,才能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术界未给出具体定义,学界采用的是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即:“‘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信”就是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形成的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也可以把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概括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其特色和发展方向的掌握,了解其内涵,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感,进而热爱自己的国家,愿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文化自觉”是基础,“文化自信”是发展,基础决定发展,发展巩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了文化自觉,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的文化氛围有了正确认识,就形成了文化自信,更加坚信自己的国家会富强,文化更先进。同样,文化自信必然让人们更珍惜这种文化,发现这种文化的独到与优秀之处,产生更坚定的文化自觉,从而更加珍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

  (一)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举世瞩目,可是,近代以来中国却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时,西方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更加剧了旧中国的衰落。时至今日,虽然我国已经崛起,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显著变化,但是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对西方文化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认为中国所以落后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落后,中华民族不如西方民族、中华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社会主义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甚至产生对社会主义的不自信或否定。一些迷信西方文化的“香蕉人”,盲目追随西方发展模式,崇洋媚外,成为西方文化的代理人。

  (二)思想意识淡漠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的距离已无法阻碍外界不良信息进入,使西方资本主义普世思想流入高校,这给涉世尚浅、辨别力弱的大学生造成世界同一的假象,模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区别,放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警惕。受此影响甚至是操控,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由此,西方文化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开来,言必称欧美,行必效西方。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大学生,认不清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本质,阶级意识淡漠,甚至走上歧途。

  (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市场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开始侵蚀大学生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堕落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开始一切向“钱”看,以高考专业选择为例,考生不是以兴趣、专长和为社会贡献为导向,而是以能赚多少钱为标准选择专业。入校后大学生学习松懈、散漫,出现花钱雇人上课、代写作业、期末考试作弊等不良倾向。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表现得很自私,与寝室同学相处不融洽,打架斗殴事件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入党,竞选学生干部动机不纯,未做事先问回报,还要和老师、学校讨价还价,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互相攀比吃穿,用高档手机、电脑、化妆品,甚至进出高档娱乐场所,在QQ空间、朋友圈发图大晒,而对于学习却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面对师长的劝诫却大谈人生短暂、行乐需及时的谬论,对自己扭曲的人生态度毫无悔改之意。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者,但是大学生存在上述种种不良倾向,归根结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传统文化底蕴不深厚,无法形成文化自觉,进而导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自信,无法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精神上缺少强有力的正能量。没有强大的文化助推就不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更谈不上爱国主义、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挺起民族脊梁呢?就是要采取种种措施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树立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伟大的中国。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学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5000年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曾经数度领先世界,儒家思想、老子哲学、孙子兵法等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地理学、航海学等都曾领先于世界。这些都足以让我们骄傲。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领会这种文化的无穷魅力。当代大学生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各种媒体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快餐文化、自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催生出他们浮躁的心理。大学生处于青春易动的年龄,对需要多读书、多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他们被被网络文化深深吸引,没有时间、没有耐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课程设置上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倾斜,加大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时,加上相应的考试和考核制度,能够为大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使大学生身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接受熏陶,习惯于这种文化。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才能对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了解,懂得国家创建的艰辛,珍惜国家发展给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年龄上为90后,其父辈也多为70后,没有经历过建立国家的艰辛,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少,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不扎实。进入大学后,又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时间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因此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建设国家而学好专业知识、为强大国家而贡献力量的理想。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经过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的真理。可以说,能够学习并掌握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是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的,使大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对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制度的认可,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而这种理性只有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才能给予。

  (四)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

  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让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事态下,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就成为大学生唯一目标,人文素养培养被忽略。而事实上,“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用人单位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教师的培养观点很容影响大学生,使他们认为只有专业技能才是王道,忽视包括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参加工作后发现专业技能只是基本的工作要求,更多的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而这正是大学生缺失的。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注释:

  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J].冶金政工研究,2003,(06):34-35.

  樊晓东.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2013,(08):181-182.

  许旷宇.医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与对策探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03):309-312.

  兰亚佳.职业紧张研究现状与展望[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01):2-6.(责任编辑赛汉)

第7篇: 文化自信论文2000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状态和凝聚力。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包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智慧。这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有贡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所在。中华文化必定要走向世界,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这些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逐步提升,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与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有所不足,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能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总书记的话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深远和现实意义。

  (一) 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勤于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着和谐宽厚、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当前,我国社会格局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更加多元,群众思想和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会比以往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找到最大 “公约数”,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在一个文化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寻找到它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它就是文化自信。正如总书记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严峻考验和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影响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它广泛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此外,文化自信也更深厚,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将是深厚且长远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能够快速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前,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四)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们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同时又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与精髓。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宣扬与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中,文化交流,也是文化的交锋与激烈碰撞。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坚持坚守的从容,借助文化的翅膀,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加快培育和铸就真正的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 坚守自身文化认同,阐释传统文化内涵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我国有着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有自己从未中断的文化传统,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宝藏。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我们要珍视中华优秀文化,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致以礼敬,并以之为自豪,并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让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符合改革开放的社会特征,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表达形式。做好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完善和拓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发展性和前瞻性。总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中找到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摒弃弱势自卑心理,树立正确文化心态

  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世界性的视野,树立正确文化心态,应大力消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首先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虚无主义托起的。其次还必须摒弃文化弱势心理。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认为我们的文化不如别人,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同样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些思想和文化心理极其有害,因此,我们既不能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一味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合作交流

  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培育与坚定文化自信,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的交流合作。一方面,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走出去,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五)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没有创新,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认同我们深厚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要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敏锐的创新思维。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优越环境。着力推进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内容的构成、文化传播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移动互联时代,尤其要注重文化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只要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取得真正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成果,就能增强文化自信。

第8篇: 文化自信论文2000

  摘要: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中华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加快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交流,并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1-0069-02

  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积累和形成了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如何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是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状态和凝聚力。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包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智慧。这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有贡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所在。中华文化必定要走向世界,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这些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逐步提升,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与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有所不足,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能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话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深远和现实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勤于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着和谐宽厚、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当前,我国社会格局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更加多元,群众思想和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会比以往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找到最大“公约数”,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在一个文化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寻找到它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它就是文化自信。正如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严峻考验和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影响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它广泛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此外,文化自信也更深厚,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将是深厚且长远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能够快速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前,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四)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们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同时又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与精髓。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宣扬与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中,文化交流,也是文化的交锋与激烈碰撞。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坚持坚守的从容,借助文化的翅膀,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加快培育和铸就真正的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坚守自身文化认同,阐释传统文化内涵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我国有着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有自己从未中断的文化传统,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宝藏。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我们要珍视中华优秀文化,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致以礼敬,并以之为自豪,并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让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符合改革开放的社会特征,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表达形式。做好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完善和拓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发展性和前瞻性。总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中找到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摒弃弱势自卑心理,树立正确文化心态

  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世界性的视野,树立正确文化心态,应大力消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首先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虚无主义托起的。其次还必须摒弃文化弱势心理。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认为我们的文化不如别人,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同样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些思想和文化心理极其有害,因此,我们既不能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一味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合作交流

  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培育与坚定文化自信,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的交流合作。一方面,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走出去,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五)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没有创新,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认同我们深厚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要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敏锐的创新思维。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优越环境。着力推进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内容的构成、文化传播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移动互联时代,尤其要注重文化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只要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取得真正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成果,就能增强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

  2017年3月29日,四川省第九届企业文化年会在成都金牛宾馆隆重举行。

  此次年会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推进四川省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会议表彰奖励了2015~2016年度四川省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优秀成果、优秀案例、优秀论文及突出贡献人物;交流分享了部分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会议调整、增补了四川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会成员。参加会议的有四川省经信委、四川省国资委、四川省人社厅等部门领导以及四川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市州企联和行业协会的会长、秘书长,部分企业及企业家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等共计200多人。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会长、原四川省副省长邹广严,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特邀副会长、省政协地联委会副主任、原省政府副秘书长张晋川,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刚,四川省国资委副巡视员钟德盛,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黄晓东,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企业文化研究会顾问吴显名,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梁勤出席会议并讲话。

  四川省企业文化年会自2002年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八届,受到四川省政府和经济界、企业界、学术界、新闻界等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年会成为四川省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促进四川省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九届年会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总工会指导,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家协会主办,四川省企业文化研究会承办。

  不忘初心坚持文化自信

  年会上,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会长、原四川省副省长邹广严作了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个自信”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础。“欲信人者,必先自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上,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有助于增添中国傲立于国际社会的底气,有助于提升共产党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豪气。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企业家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企业作为技能型人才长期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培养工匠精神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和营造“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要树立科学、严谨的作风,摒弃浮躁、抵制诱惑,培养专业和敬业精神。他强调,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创新企业文化。“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精益求精的理念和追求,更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先进技术,勇当时代先锋。希望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要坚持文化自信,发扬企业家“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努力为实现“四个全面”宏伟战略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四川省国资委副巡视员钟德盛在会上也指出: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推动企业用先进文化更好地引领发展、凝聚力量、树立形象、塑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坚持以民族的和时代的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构建和推动切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落地”文化,为企业管理服务;努力以企业文化建设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他衷心希望通过在座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推动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转型和升级,努力创造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

  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黄晓东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软实力。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必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新形势下培育拥有个性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和必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和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先进文化;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创新文化;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人本文化;要传承工匠精神,打造匠心文化。希望广大企业和企业家,坚定企业文化自信,紧跟时代步伐,凝心聚力、奋发实干,为推进我省“两个跨越”,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夯实文化之基推广丰硕之果

  年会十分注重夯实文化之基和文化的引领,会期中举行了专家讲座。“创客中国”四川专家组组长、四川省“双创”导师、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勤在年会上作题为《应对颠覆,恪守企业文化本源――当前企业在培育团队“工匠精神”中应把握的几个管理节点》讲座。他引用大量案例,结合新常态下企业现状,引经据典,阐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工匠精神”是企业文化落地之根、之果,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迫切需要。企业在面对颠覆,首先要认清企业文化环境的巨变与挑战。针对创新领域、技术领域、经济与文化领域最容易被时代浪潮所颠覆的薄弱环节,下真功、实功、细工,筑好筑牢企业文化之本与“工匠精神”之基,真正让“中国产品”成为“中国品牌”,“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纵横只有凌云志,圆梦需靠实干家。企业和企业家以及企业文化工作者要用文化引领企业乘风破浪,抵御“飓风”与“野蛮人”入侵,在国际化竞争的海洋中扬帆稳健远行。最后梁秘书长用一首“工匠精神永放光芒”的藏头诗结束了演讲,博得会场热烈掌声。

  工业强基振国兴,

  匠心道促创新,

  精益求精炼品质,

  神韵绝技传真经。

  永盛不衰铸长青,

  放之四海普众卿,

  光耀中华复兴志,

  芒照世间赢人心。

  年会奖励和推广了企业文化建设丰硕成果。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刚在会上宣读了《关于宣传表彰2015年~2016年度四川省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奖、优秀成果、优秀案例、优秀论文及突出贡献人物的决定》,并对获奖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11个单位荣获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奖;中国水利水电七局总经理申茂夏、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副总经济师刘玉霞等11人荣获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贡献人物;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创新文化引领国电大渡河智慧企业建设》《川东北气矿企业责任文化建设》等14个课题荣获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培育“三为”责任文化,引领“核电粮仓”发展》、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创先争优添活力,先锋示范促安全》等8个案例荣获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案例;《浅议如何构建研究院所军工文化软实力》《班组文化落地的初探与实践》等7篇论文荣获企业文化建设优秀论文。会上,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成都航空有限公司、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代表针对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方法,结合本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体会进行交流分享。

  年会审议通过了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关于调整、增补四川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会成员的议案》。审议通过了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何仲辉为理事长等。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文章从文化的视角提出了文化自立和文化自信互为前提、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以及文化自觉是制度自信的保障等观点,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找到了文化依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度是保障,“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段精辟论述,是我们党全面总结自近代以来,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经验与教训后,得出的毋庸置疑的结论。“制度自信”的提出,充分显示了我党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决心。

  按照文化学文化层次理论的观点,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构成了文化的完整结构,也就是说制度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既依托并产生于物质和精神文化,又反作用于物质和精神文化;既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又可能成为文化发展的阻力和障碍,所以制度文化在三个子系统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的变迁将会引发文化结构的整体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和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文化自立和文化自信互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觉。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在”向“自觉”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救亡图存的过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维度进行的,而且这种文化自觉是从西学东渐初期被动的“自觉”,发展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主动的“自觉”,即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非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的过程。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在这里不仅谈到了文化自觉的起因,而且提到了文化自觉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点睛之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立。“文化自觉”使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选择,并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不仅诞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还催生了指导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文化理论,但绝不同于经典作家的理论,他们是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基于国情、世情和党情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而实现的文化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这是我党和我国文化自立的标志。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就难以走出文化或中或西的“两难”境地,就难以摆脱苏俄模式,就难以摆脱或左或右的思想困扰,也就难以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归根到底一句话,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国的文化自立。

  文化自立和文化自信互为前提。文化自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根植于中国土壤中的民族文化的认可和传承,二是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把握、吸纳、建构、创新能力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文化自立,所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立的前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自立,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被近百年不断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的文化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家走向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民族不断复兴,这些不争的事实显示了我们所坚持的文化的珍贵性,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所以我们又可以说文化自立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既然文化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文化结构的完整系统,三个子系统的互动推动了文化的整体动态发展,那么制度自信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制度和物质、精神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应该是:制度是根据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按照某种精神文化价值理念而制定的一种规则,而这种规则的存在,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文化催生的气场,又是维护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其实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同时又反作用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文化价值的制度和没有制度形式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相依相存,相互推动,相得益彰,才构成了完整意义上文化的存在,才推动了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对文化的自信就是对制度的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个文化的价值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以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自信。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种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是党在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制定出来的,它不仅符合国情、世情和党情,而且被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事实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大成果所证明,是符合当前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觉是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

  如前所述,文化自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自立,文化自立是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前提。诚然,本文中的文化自觉应该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当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中国人的文化选择后,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文化由“自在”走向了“自觉”。其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会停止,理论文化创新将不断继续,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原动力。不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不断的理论文化创新,就是文化自觉基于文化自立基础上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含义。文化自觉包含制度自觉,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自觉将带来更大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成为执政党后,应该在坚持国家的具有阶级属性的同时,在意识形态上强化、并在制度构建中真实体现“普遍利益”的思想,这是制度自信的根本。自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这一思想理念,树立“人民主权”观念,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保护和体现人民的“普遍利益”。同时,制度自信不能盲目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改革理念,认识不足,承认差距,对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不断优化设计,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制度自信需要我们大胆承认制度的不足,积极推动和深化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树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去保障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热门标签:
《文化自信论文2000(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文化自信论文2000(通用8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