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语近人观后感范文(通用16篇) - 观后感 - 无忧范文网~

平语近人观后感范文(通用16篇)

时间:2022-11-30 观后感 点击: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语近人观后感范文(通用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连续几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短短几天时间里,在基层党员和群众中更是引发了收视狂潮,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金句也成为党员干部的热搜词和话题榜。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我们更是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203次,人民从古至今始终是对美好生活有着向往和期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若有所扶……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庄严承诺。人民始终在习总书记的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个主题直指人民,第一集中开篇就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做官就是为民。古有“以百姓心为心”的老子、不畏皇权的狄仁杰;今有无私奉献的焦裕禄、敢于担当的王继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世人,心怀天下,利国利民。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提出来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平“语”近人》中,我们读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明白了什么叫“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看到了什么叫“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启发这我们在“近人”的位置,用“近人”的服务,做“近人”的实事。所以,如此“平语”,必能“近人”,岂有不火之理。

  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围绕群众所需、所思、所盼谋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要千方百计地走到群众中间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摸清情况底子、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学会与群众说话,摒弃那些文绉绉的“官话套话”、大话虚话,注重运用“土言土语”、民俗谚语,用群众语言与群众座谈交流、向群众寻计问策,在交流中融入人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官话”连篇,生动平实的语言背后,是他平等、亲民的作风,是他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感情。比如“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再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字字、一句句,总是那么的朗朗上口、合辙押韵,习近平总书记用简单明了的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释疑解惑。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举一动系民生。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投入精力最多,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每年元旦、春节前后,走基层、访民生几乎成为他的“必修课”,困难群众永远是他最牵挂的人。每每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流,总是盘坐炕头,用聊天般、谈心式的语言娓娓道来。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这些最细微、最朴实、最贴心的民生关怀,总能直触人心。 以人民为中心,与百姓心连心。《平“语”近人》中释放出的强大正能量,恰如智者般教诲、长者般鼓舞,让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平“语”近人,尤需“入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在节目中,我们了解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在赵家河改善民生、去河北走访关心贫困群众等,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表现在党领导人民发展经济社会的行动上,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万物,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最动人的平“语”近人。

  而最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我们不仅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身边的人树立良好的楷模,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生活有困难的同学,同时抓紧专业课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科技以及知识,为我们将来投身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做好准备。

第2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昨晚,我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推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感触很深。本集以立德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习总书记常提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德”具有强大力量,精神文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德”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无形,实则不可或缺。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就是在强调修养、品德对于国家治理、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多次提到党员干部要立政德,作为奋进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尤其应“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自觉以更高的标准约束自己,将“德”之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释放以道德为载体的精神力量。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明大德,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遵守的国家之德,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遵循的底线和原则,指引我们立志报效祖国。党员干部明大德,就是要坚守信仰,立一颗忠于人民、忠于党的衷心,立一颗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必胜的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一路前行。

  守公德,我领悟为公共领域的道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是我们共产党人特有的公德。我们党员干部要始终担当为民,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第一位,脚踏实地的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

  严私德,关乎私人领域的道德,规范到道德的风尚、品质和习惯,就是要加强对个人的严格要求,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克基奉公,清正廉洁。严私德是一个漫长的蓄力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意识,不断见贤思齐、自我净化、保持一个党员的良好形象,不但完善自我,使自己更加茁壮地成长。

第3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而孝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粹。10月12日晚,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主题节目。人们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义是国人几千年衍生繁殖过程中从未磨灭的天性,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更是是国家立国之本。

  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生动表达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的诗词,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此诗来强调孝道对我们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父母最深沉最无私的爱,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作为子女更应时时刻刻将孝顺二字铭记于心并付诸于行动。衰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人无“孝”而不立,我们不光要将孝道铭记于心,更要努力去学习如何践行孝道,从不和父母顶嘴、从为父母做饭、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将孝道融入自己的心中和行动中去。

  孝道是国家立国之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就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关于尊老敬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人子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而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我们要让孝老爱亲身后的道德资源凝聚人心,要让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和谐社会,这将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深厚的基础。

  孝道是我们的民族大义、立人之基、立国之本、我们要时刻将孝道文化铭记于心,把孝道这个传统美德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让这个传统美德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第4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2月18日起,由中宣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20:00档播出,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等同步直播,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好评。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通过搭建古今相通、情景交融、深入浅出的平台,生动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准确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刻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风范和为民情怀。

  节目的思想解读人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在参与节目之后感慨道:“广大电视观众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他们都知道,自己身边的巨大变化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因此,他们认同、喜欢这一思想,愿意了解这一人民的理论”。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青年教师汤嫣在看了节目后表示,《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围绕初心、奋斗、自信、共享等话题展开,其中既有专家解读,又有各行各业奋斗者的真实心声。字里行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更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节目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更是倡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责任感。

  家住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小湖镇的观众谢宏,在网上留言说:“该节目以多种形式精彩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不仅生动折射着我们中华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让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之心和才思情怀如清风扑面般入脑入心。”

  自节目开播以来,通过对网民反馈的信息分析发现,“平语近人”“典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初心”“信仰”“忠诚”“担当”“爱国”“诚信”“创新”“经典”“文化”等词语,已经成为网民反馈频次最高的词语。这些热词不仅是《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各集的主题词,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经常强调的问题。这些热词的涌现,说明节目主题思想和内容表达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体现了节目的价值引领作用。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坚持“深刻道理要用生动的故事来表达”这一核心创作理念,每集节目都通过若干真实感人的故事配合思想理论的阐释,将生动故事和鲜活人物融入节目之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观众们明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由来、指向、实践效果和理论意义,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认同。这种让重大理论宣传接地气、有温度的传播方式,以润物无声、熨帖心灵的力量,打通重大理论宣传通往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网友“柯基的喵”在微博上留言说:“刚看完第三集节目,陈树湘断肠明志和张富清老人的采访看哭了。看完这些故事,感觉自己太渺小了、太狭隘了。以前考公务员只是为了一份安稳的工作,现在我知道了作为共产党员,要永葆忠诚之心,要真正地为人民做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李政说:“看了节目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目标意志,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教诲,不负青春、追求上进、砥砺前行。”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教授郭建宁说:“‘讲故事’是这档节目一贯的鲜明风格和基本的表现方式。人民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讲好中国故事是本事,也是艺术。”《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正是这样,“聚焦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想听的事、关心的事、身边的事,把‘大主题’和‘小切口’结合起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第5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自开播以来,以其蕴涵的深刻思想价值和极具文化底蕴的鲜活表达方式,以及多维互动的节目创新模式,受到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

  节目深度诠释了人民领袖和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与情怀。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巴依苏龙是一名在党的关怀下成长的边疆少数民族党员,观看节目后备受鼓舞。巴依苏龙说:“我将结合8年油田基层党政工作经验,继续在‘为了谁’中找准方向,在‘依靠谁’中坚定信心,在‘我是谁’中找准定位,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石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奉献出一份自己的青春力量。”

  记者梳理发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沸腾”“难忘”“感悟”“祖国万岁”“亲民爱民”“学习领会”“祝福”等是观众反馈频次较高的词语。大家看完节目后直呼过瘾,期待接下来更加精彩的内容。

  节目将典故详尽入微地解读、生动形象地演绎,其叙述之清晰、展示之有趣、传递之丰富,使观众看得进去、听得仔细,被动情故事深深打动。左权将军、彭湃烈士等人的事迹,都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这是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也是获得口碑传播的原因。

  第二集节目选取“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等典故,对“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进行生动阐释和解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钱萱看完后深有感触,她说:“信仰如空气、阳光、雨露一般滋养着我们,可以久久扎根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很欣喜看到这样一档节目,让我的信仰更加坚定。”

  第三集节目以“忠诚”为主题,讲述了张富清老英雄的故事,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议。来凤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张宏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有多种形式。张老英雄的事迹告诉我们,忠诚,可以战火纷飞上前方;忠诚,可以功成身退立偏乡,即使奉献一隅甘为孺子牛亦可。忠诚,应浸润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和岗位中。”来凤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舒镜峰说:“忠诚是人生的本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把忠诚融入血脉之中,融入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

  “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等典故,体现了第四集《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主题的精髓。节目讲述了“天眼”(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的故事,引发“天眼”团队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共鸣。身为团队一员,王鹏说:“南老师勇于担当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第6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第7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10月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诗为切入点,通过“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环节,生动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从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走上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告诫各级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群众是当家主人、人民是根本靠山、百姓是衣食父母,做到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始终不渝地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和实事,着力做忠诚干净担当的人民满意勤务员。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今年3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闭幕会上发表近5000字的讲话中,80多次提到“人民”,充分体现人民领袖为人民的公仆情怀,展示人民领袖不负人民重托的责任担当。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强化为民责任,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想人民之所想、思人民之所思、急人民之所急、为人民之所为,切实解决好广大群众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着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切工作的着力点和方向都朝着人民的需求而聚焦,人民群众期盼什么就干什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心倾听群众的心声和呼声,真切了解群众的疾苦和需求,深刻把握社情民意,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帮民之所需,才能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把各项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这是总书记人民情怀的生动阐述。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事业才有取之不尽的力量之源,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民赋予的执政使命,决定了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只有牢记人民的重托、顺应人民的期待,始终坚持把联系群众作为自己的最大优势,把脱离群众作为最大危险,把服务群众作为最大责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使我们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动力之源,凝聚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8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于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我们一起来看看观后感吧。

  从平“语”近人感悟为民情怀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以古籍诗词回放、学者专业解读、百姓现身说法的形式,将习总书记用典的故事搬上的电视荧幕,通过更加生动的形式,更加易懂的表达,为“高大上”的精神赋予接地气的载体,让人民群众直观的了解习总书记的用典故事,并从中读懂习总书记爱民的拳拳之心,感受到习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也领悟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正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的那样:“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车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为文化建设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弘扬的是华夏大地的精神,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不同,即是其文化的特殊性。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过于急躁、追逐利益的背景下,通过对习总书记用典故事的经典解读,必然会激发人民群众阅读经典、了解历史、重视文化的热情,从一句句精美的诗句、一个个流传的故事、一段段名篇的精髓中,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回味先贤智者的思想。

  在“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我们也能直观的感知到习总书记爱民之心、执政理念、实干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不仅是郑板桥心系百姓、为民担忧的一句著名的诗句,同时也被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在党中央颁布的各项政策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种精神,不管是精准扶贫的攻坚战,还是扫黑除恶的严打击,都是为了让人们群众过上美好生活,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无不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践行和体现。

  “平‘语’近人”系列节目还“新”在当事人的现身说法,在此次的“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告别了传统的单一讲解、片面说法,而是邀请了当事人作为故事的讲述人,通过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让观众们真切的感受到,习总书记将古诗词中的精神践行到实际的工作之中,为人民群众做的实事好事,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最鲜活、最具体、最值得学习的榜样,教导各级党员干部,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老百姓谋福利。

  读史可以明志,博古可以通今。“平‘语’近人”系列节目通过对习总书记用典故事的解读诠释,对古人智慧进行总结、凝练和升华,最终目的还是着眼当下,鼓励人民群众阅读经典、传承文化;展示习总书记爱民之心、为民之实;督促党员干部勤政爱民、服务群众。从而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9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而孝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粹。10月12日晚,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主题节目。人们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义是国人几千年衍生繁殖过程中从未磨灭的天性,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更是是国家立国之本。

  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生动表达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的诗词,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此诗来强调孝道对我们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父母最深沉最无私的爱,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作为子女更应时时刻刻将孝顺二字铭记于心并付诸于行动。衰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人无“孝”而不立,我们不光要将孝道铭记于心,更要努力去学习如何践行孝道,从不和父母顶嘴、从为父母做饭、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将孝道融入自己的心中和行动中去。

  孝道是国家立国之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就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关于尊老敬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人子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而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我们要让孝老爱亲身后的道德资源凝聚人心,要让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和谐社会,这将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深厚的基础。

  孝道是我们的民族大义、立人之基、立国之本、我们要时刻将孝道文化铭记于心,把孝道这个传统美德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让这个传统美德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第10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市场街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收看,普遍认为这是一台思想性很强,文化味很浓的节目,看完很有收获,深受教育。

  据了解,《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播。老党员李文喜说,他很喜欢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他说,看了这个节目,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很接地气。“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很好地阐释了出来,深入浅出、过目难忘、入脑入心,使人的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社区党员干部对节目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诠释颇为赞同。“就像节目中‘思想解读人’所说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

  社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热情饱满地投身社区工作中,做好当前创城工作,为我区“创全国文明成区”做出我们的贡献。

第11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而孝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粹。10月12日晚,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主题节目。人们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义是国人几千年衍生繁殖过程中从未磨灭的天性,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更是是国家立国之本。

  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生动表达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的诗词,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此诗来强调孝道对我们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父母最深沉最无私的爱,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作为子女更应时时刻刻将孝顺二字铭记于心并付诸于行动。衰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人无“孝”而不立,我们不光要将孝道铭记于心,更要努力去学习如何践行孝道,从不和父母顶嘴、从为父母做饭、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将孝道融入自己的心中和行动中去。

  孝道是国家立国之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就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关于尊老敬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人子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而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我们要让孝老爱亲身后的道德资源凝聚人心,要让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和谐社会,这将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深厚的基础。

  孝道是我们的民族大义、立人之基、立国之本、我们要时刻将孝道文化铭记于心,把孝道这个传统美德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让这个传统美德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第12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庭,强调家风,他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一个个家庭幸福美满了,国家才会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古人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可见家庭建设的重要性。当然,家也离不开国,没有国那里会有家,只有当国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繁荣富强了,一个个家庭才能平安,和睦,幸福,快乐,国是家的强大后盾。

  家庭建设的基础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儿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把好的品德,习惯传递给每一位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风连着党风政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好的家风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续传承,需要我们在学思践悟中发扬光大,古往今来不缺乏名门望族,人们总是羡慕名门家族的繁荣昌盛,殊不知,其实代代相传的秘诀就是祖上留下的家风,家训,后人严格遵循,格守本分,让家风传承不息。总书记也鼓励党员向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同志学习,树立良好家风,做人民的楷模。

  关乎国家的繁荣富强,每一个中国人只有把自己个人的梦想,家庭的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才会梦想成真。

  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国中有家,家中有国,从不曾分离。守护好家庭,守护好家教,守护好家风,把家庭融入国家,把家庭的梦想融入中国梦,再用千千万万个家庭梦汇聚成美好的中国梦,让国家富强,民族壮大。

  《平语近人》观看以后受益匪浅,感受深刻。通过观看节目,既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又学习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可以说习近平同志既是人民领袖,又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良师。通过思想解读人的解读和现场访谈、互动问答以及经典诵读等环节,生动阐释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通过经典释义人的解释,使我们对经典的出处、含义有了明确的认识。既是一堂政治课,又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观看节目,使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些古典名句仿佛就是古人对今人的教诲和告诫;这些因习总书记引用而广为人知的典故或者诗文,有的出自较为生僻古奥的典籍。总书记古为今用,且用典准确,赋予古典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可见总书记博观而约取的智慧和匠心。一部古典就是一座文化富矿,阅读之阐释之引用之,就是在“不忘本来”中体现“不忘初心”,就是在“古风犹存”中彰显“文化自信”,就是在“精神家园”中凝聚“力量源泉”,总之,《平语近人》是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弘扬文化传统的最美的“中国声音”。

  视频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主持人问观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观众回答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之前一致的认识。然而,经典释义人则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是出自《荀子·王制》,其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广为人知的典故,只是文化之“流”,倘若追根溯源,则能翻出更为厚重的典籍。中华文化烟波浩渺,洋洋大观。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与数千年前“君民舟水观”一脉相承;“不忘本来”即是“不忘初心”,扎根传统文化,汲取历史智慧和文化营养,推动文化复兴即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观看《平语近人》,有一种浓浓的古典风韵。诸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都凝聚着历史的智慧和箴言。结合总书记引用古语典故的语境,通过经典释义人的讲解和思想解读人的阐述,会发现这些古语典故又充满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典能够在新时代充满生命力,正是“古风犹存”彰显出的“文化自信”。古典文化能净风化俗,润物无声。

  “精神家园”凝聚“力量源泉”。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为物质摄取而疲于奔波,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精神的家园。而古典文化便是难得的丰富的精神家园。纵观“平语近人”,无论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无论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还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均流露出精神家园的精神魅力与情感的张力。

  古典文化是古人学习与实践的经典表达,经过几千年文明长河的淘洗和积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由这些古典构筑的精神家园,足以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习近平就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领袖,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播出的系列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每期节目确立一个主题,邀请一位思想解读人,一位经典释义人,和大家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当中的用典。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节目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清代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出了为民、爱民的拳拳之心。这也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身在基层,我们做决策、干事业,只有时时处处回应人民期待,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要坚定不移为人民担好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工作观、事业观,自觉把个人追求和价值体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之中,更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实现执政为民的目标。

  结合当前重中之重的脱贫攻坚工作,我谈下自己的几点感悟:第一,“胸怀全局”。集中力量扶贫攻坚,是落实“四个全面”、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迫切需要,是背水一战形势下必须打赢、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只要我们胸怀全局、瞄准目标、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一步一步踏石留痕,就一定能够取得扶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第二,“饱含深情”。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带着感情,就是要真真正正进村入户,走近贫困群众,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同坐一根凳子、同吃一桌饭菜,摸清贫困的实情、分析致贫的原因、了解群众的需求、找准脱贫的潜力,思想感情上和贫困群众融为一体。第三,树好形象”。贫困村山高路险、条件艰苦,我们要把优良作风、良好形象留在村村寨寨寨、群众心中。要牢记宗旨,把贫困群众的事当做户帮扶的头等大事,在全心全意服务贫困群众中树好公仆形象。第四,“干出成效”。帮扶就要帮出成效,扶贫就要脱贫摘帽。要干出成效就必须苦干,要干出成效就必须实干。

  节目所引用的经典诗句,如涓涓细流,经过时间的洗涤沉淀,闪烁着新时代的光芒,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平‘语’近人”,发人深思,令人振奋。作为年轻的基层干部,我们更应该以这些古典诗句及其内涵精髓为指引,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知识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而学习恰恰能够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因而可见,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习是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金钥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在10月15日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主题节目中,主持人和专家们对于习总书记谈论学习的有关语录进行了解读和诠释,观看完整个节目让我感触颇多。从我们呱呱落地到长达成人,我们所经历的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刚出生我们学习说话、吃饭,长大一点我们开始学习认字、数数,等成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开始学习语文、科学等等一系列的课程,等到了初高中我们便开始了对各门课程系统的学习更有了中考、高考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等上了大学,我们在专业课老师的带领下更是在不断的学习我们的专业课知识。毕业之后步入工作岗位,学习更是不能停止,我们要学习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习相关的知识理论,并不断学习用知识理论来武装自己。

  学无止境,学习地点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学习身份不仅仅只局限于学生,不管是如何身份出于何种地点,我们都不可停止学习的步伐。作为一名刚步入工作的公职人员,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学习十九大报告、学习“两学一做”、学省市重要精神,做到学无止境,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第13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以“孝”为主线,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那首著名的《游子吟》展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短短几句话、几行字不仅向我们传递了横亘千年的儒家“孝文化”,也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还对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县正处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要深刻认识孝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是哺育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乳汁,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生生不息的根基,我们要进一步在传承和弘扬孝文化上凝聚最大共识,清醒认识到孝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融合家庭、提升个人道德水平的必然需要,是惠及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是建设文明新化的必要条件,是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根基血脉和力量之源。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孝文化导向。我们应当牢牢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重要契机,探索开展孝道文化活动的新路子、新思路,在常抓和抓常上下功夫,为建设文明新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百善孝为先的良好家风,在学校和社区积极开展各类孝文化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把孝道文化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不断巩固和夯实孝文化的社会基础,在全社会培育并真正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是要大力营造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渗透在人民群众血液和灵魂中的因子,它深植于历史和人民,潜移默化地推动和巩固着社会价值和道德伦理的维续,为我们建设文明新化提供丰厚的土壤和养分。宣传部门要大力宣扬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尊老爱老道德模范,积极推荐参与“中国好人”评选,通过持续不断地发掘、宣传、学习这些充满时代感的先进典型,不断激发和凝聚强大的社会正能量,让讲孝道、行孝道、传孝道蔚然成风。

第14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播出后,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受到持续好评。

  在任务间隙,北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官兵开展“谈谈我的观后感”微交流活动。该旅某营一级军士长朱益忠在交流中说:“通过学习观看,更加深刻理解了习主席重要讲话中所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折射出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更加激励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锤炼业务素质,提升履行使命能力。”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红光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飞说,《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让他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为官避事平生耻”。“习近平总书记借用这句古诗,指出了党员干部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担当。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平时和群众打交道多,对‘担当’二字的感受深切。社区事,都是关系着群众利益的事。面对难题,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对突出矛盾要有责任意识,主动去化解而不是回避推卸。只有把‘担当’二字烙在心里,才能理清社区工作的千头万绪;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江苏省太仓市纪委副书记郑洁同样对节目中提到的“担当”精神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身处正风肃纪反腐第一线,要认真践行担当精神。说到底,就是既要为人民群众担当,也要为党员干部担当。一方面,要坚持‘打虎’‘拍蝇’不手软,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鼓劲,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武汉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甘禹说:“看了这个节目,我愈发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在校园里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增强本领,提升才干,以后才能为祖国发展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我要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作贡献,在择业时选择去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小我融入大我,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曾引用关于“诚信”的典故,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杨华说:“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当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里,科研人员需要坚持扎实的作风、求真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擦亮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诚信底色。”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原声短片、经典释义、思想解读、互动访谈、经典诵读5个环节,构建起古今相通、情景交融、深入浅出的思想启迪和真挚情感传递的平台。生动鲜活的表现形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节目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的典故,充分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方式有利于社会各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增强文化自信。”

  “节目通过科技手段为我们呈现了烟雨迷蒙中的南湖、绝壁悬崖上的‘天渠’、草厂胡同里的巨变、思政课堂上的梁家河……回望初心,坚定信念,放眼未来,使我肩上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林雅华说。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讲师陈锦荣说:“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架起传统经典与党的创新理论之间的桥梁,并用多方讲述、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借鉴,积极探索适合学员特点的教育培训方式,让思想理论教学深入浅出,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从而让学员真正入脑入心,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第15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市场街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收看,普遍认为这是一台思想性很强,文化味很浓的节目,看完很有收获,深受教育。

  据了解,《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播。老党员李文喜说,他很喜欢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他说,看了这个节目,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很接地气。“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很好地阐释了出来,深入浅出、过目难忘、入脑入心,使人的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社区党员干部对节目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诠释颇为赞同。“就像节目中‘思想解读人’所说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

  社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热情饱满地投身社区工作中,做好当前创城工作,为我区“创全国文明成区”做出我们的贡献。

第16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极大关注,并做出了强烈的反响。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一档一本正经的节目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踊跃的反馈,不仅是因为学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引人入胜,更是因为,习总书记接地气的语言让人们看到新时代的党风政风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除却了过往生硬的官方语言,在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用实实在在的话语来回应老百姓的关切,这就是所谓的平“语”近人。

  习总书记用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德”,一直高度重视。2004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在《求是》发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那么,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来讲,什么是德?他概括为五个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这些修养体现在为官之道上就是清、慎、勤。领导干部是否能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关乎着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德行在立人立国上都至关重要。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常言道“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习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如若我们的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势必背离执政之本,又谈何利民为民,又何来治国有常?但愿执政者能时时“以民为镜”,但愿永不背离“为了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不仅是一套理论,一套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的言论,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和坚守。同时,还应意识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喊累不撤退,努力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执政实践活动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热门标签:
《平语近人观后感范文(通用1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平语近人观后感范文(通用16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