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集合9篇 - 读书笔记 - 无忧范文网~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集合9篇

时间:2023-05-08 读书笔记 点击: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集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1

  一、书海弄潮
  毛泽东爱读书,读了很多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读了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还是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一个忙于各种事务的党的最高领导人,读书多到如此地步,没有想到。四卷《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的头一张插图就是毛泽东读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笔记,为之一震。
  《精讲》附录列出毛泽东一生阅读和推荐阅读的三十一个书目,就占用了94页篇幅(而这当然不是他一生阅读的全部),琳琅满目、浩瀚汪洋,令人愕然肃然。再看看毛泽东早年所发出的“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的心愿,他是说到做到了。仅奇也哉?雄乎伟乎壮乎,神人也!
  毛泽东是书海、人海、政海、民族抗争之海的弄潮儿,波涛万顷,千帆竞发,兀立潮头唱大风!他读了古今中外多少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二十四史,读了楚辞汉赋李白杜甫;还读了西方启蒙新学、马列经典、哲学、历史、自然科学;而且也读了少为人知、稀奇古怪的各种闲书杂籍。他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写下那么多读书笔记,抒发那么多有趣的评论。他从实践出发,以书为机场跑道,起飞升高,翱翔万里,睥睨天下,在书海内外掀起风波,激起浪潮,直是亘古少有的奇观。
  毛泽东是坚定的唯物史观信奉者,他坚信奴隶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他提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但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早早立下鲲鹏之志的伟人。在20岁的1913年,他就写下了读《庄子·逍遥游》的感想。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毛泽东读后,“叹其义之当也”。他举李鸿章为例,说李是“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处理国务,总是失败,如大舟行于浅水。毛泽东明白,仅有大志未必有用,为了避免置杯而胶着于水底,避免“志大才疏”,必须早早准备大水大海,使积也厚!什么是水什么是海?书中自有洪波涌,书中自有大浪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做到了“踏遍青山人未老”,更做到了以有涯逐无涯地读书到生命最后一息!
  毛泽东深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书养”太薄,他一次又一次地呼吁,在各种会议上发放书籍册页,劝读、分享。把党建成学习型、读书型政党,这个在世界政党史上罕有的提倡也是从他开始的。
  毛泽东不是天生的英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从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是在打击挫折下成长起来的。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读书,武装头脑。《精讲》使我们看到一个革命家丰满充实的读书轨迹。
  毛泽东是随着实践要求、身份转换而选择所读之书的。他的朋友、同学周世钊回忆:“毛泽东的思想大转变,是1915年读了《新青年》之后”,那时,他从阅读经史子集的兴趣中走出来,站到了改造中国新思潮新实践的探索潮头。接触了服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他从此再无犹豫,以“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和“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的精神读书、学习、实践。他一生阅读最多的是马列、哲学和文史三类书。一本《共产党宣言》,他读过一百多遍。同时对中外理论家们的各类著作也广有涉猎。毛泽东把懂哲学看作是干成大事的必备条件,他说:“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毛泽东读史,以叛逆的姿态,从书海中寻找真理更挑出谎言。他不大喜欢无用儒术,更不喜欢天子神话,他宁愿得机会就表彰共工、盗跖、秦始皇、刘邦、曹操、马周、黄巢等来自基层的进取有为人物。他渐渐得心应手地以革命理论与书本知识联系中国实际,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睿智思考实际问题,不断消化,不断发挥,不断调整,不断创新发展,终于成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革命家、思想家。
  毛泽东生涯八十有三,他一生做了革命家不得不做的所有事情:反对军阀、办报启智、建党建军、工农调查、行军打仗、戎机运筹、行文走笔、整顿党风、统战抗日、国共决战、建设新中国……在各种事务之外,他挤出了大量时间阅读、阅读、再阅读,尽其所能,阅读思考,求知袪魅。面对这位以有涯之生游无涯书海的伟人,我们应该为任何不读书的理由而汗颜!
  二、天马行空 独立鳌头
  毛泽东是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军事家、诗词家、书法家,我还愿意加上“读书家”。能与他的执着于革命相比拟的是他的执着于读书。早在延安,毛泽东就说过,“如果我还能活十年,我一定读书九年零359天”(按:中国老历法一年是360天)。根据《精讲》,毛泽东最后读书是在1976年9月8日5时50 分,他读了约30分钟《容斋随笔》,此时距他次日凌晨0时10分去世只有六个小时。读书是他事业的需要,也是他生命的需要。“我读故我在”,他的读书是一种生命体征,是他的存在感的验证,更是他的思想、精神、灵魂活跃于天地间的征兆,或可称为“魂征”。
  毛泽东深感中国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需要读书,更需要在实践中用出门道。正如陈晋为《精讲》所作序言《学用之道———毛泽东书山路上的风景》中的精彩表述,他要“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既入书斋,又出书斋;“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将认识转化为智慧”。世上善读书苦读书的学者多了去了,有几个人能像毛泽东读出那么多风景?有几个人能像毛泽东读出人民的痛苦,读出革命的路径选择从而大获全胜?世界上革命家政治家兼读一点书的人也多了去了,有几个能像毛泽东那样,读得说得干得都如火如荼,惊雷闪电!
  毛泽东不是书呆子,他最瞧不起本本主义,他说过“教条主义不如狗屎”,“读书比杀猪容易”。毛泽东把“本本”读活了,他自己的说法是,当书的“联系员”与“评论员”。他读一本书,往往兼及一类书对照读,他的读书评论,妙语连珠,不但有的放矢而且独辟蹊径。毛泽东谈书论理,从来都保持着自己的主体性、挥洒性、批判性。他有所专注、有所赞赏、有所选择、有所借题发挥、有所高谈阔论,也有所拒绝、有所蔑视、有所嬉笑怒骂。
  比如毛泽东读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指出宋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罪过”,同时独步地指出登徒子与丑妻恩爱有加正是实行“婚姻法”的模范。毛泽东的分析不落俗套,又确实为登徒子戴了多年的“好色”帽子说了公道话,给了宋玉此赋巧言令色、抹黑他人的批评。在他的建议下,《登徒子好色赋》作为文件之一印发给1958年1月南宁中央工作会议的与会领导干部。联系历史背景,毛泽东要表达的,就是他说的,“并不反对对某些搞过头的东西加以纠正,但反对把一个指头的东西当作十个指头来反”,他觉得需要为正在发展的实践寻求文化依据。
  出入于书海,毛泽东能够自如地登高壮观天地间,挥洒肯綮与豪迈的才思,发挥他的大志大智。他有时是天马行空,有时是别具一格,有时是彻底推翻,有时是举一反三,有时是一通百通,有时是欣赏愉悦,有时是怒火义愤。他有所主张,有所热爱,有所痛恨,有所希冀。他在读书中激励意志,激荡思想,激动情感,激发灵感。
  三、紧扣实践读出真见识
  《精讲》告诉我们,毛泽东博览群书不是“翡翠兰苕上”的文人自赏,而是有“掣鲸碧海”的大作为大志向。他看重的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把学用之道发挥得出神入化。
  毛泽东认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毛泽东欣赏的历史人物,一是懂得历史规律能干成大事的人,二是从底层发展起来的朝气蓬勃的能人,三是忠厚仁义、大度谦逊、不计功名的贤人。
  读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郦生陆贾列传》等,毛泽东认为,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兵力远胜于刘邦,却屡失机会而败,“不是偶然的”,项羽最致命的缺点是“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而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他的结论是,“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告诫说,我们的同志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毛泽东认为项羽有“沽名”的弱点,为免负“不义”之名,犹豫不决,但也赞赏项羽的羞耻之心,他在1948年为新华社写的述评说:“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
  纵览中国历代开国统治者的业绩,毛泽东得出“老粗出人物”的感慨。当然他也说,没有知识分子的帮助不行。他分析楚汉战争:“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使人联想起毛泽东在谈到“左”倾教条主义者时说:“他们不知道人活着要吃饭,打仗会死人。”
  读《南史》,毛泽东为梁武帝手下的将领陈庆之而“神往”。陈庆之出身寒门,以少胜多、战功赫赫;仁爱百姓,克勤克俭;忠正刚直,在不被信任的情况下秉忠进谏,在有人对他有拥立之意时断然拒绝。毛泽东视陈为楷模,还称赞梁武帝名将韦睿是“劳谦君子”,号召“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读《旧唐书·刘幽求传》,对于刘幽求不择手段谋求官位,打击异己,削贬后“愤恚而卒”的记载,毛泽东指出他心胸狭窄,“能伸而不能屈”。读《资治通鉴·汉纪》,蜀汉谋臣法正有利用权力泄私愤之劣迹,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汇报,诸葛亮则以当时大环境不利于蜀国,而法正正辅佐刘备一图霸业,不能因为小事就限制他。毛泽东同意诸葛亮的看法,批道:“观人观大节,略小故。”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用人之道。正如《精讲》所说:“毛泽东读史真是读到了骨头里,历史的精髓尽取。”
  毛泽东延安时期提出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张,也正是他自己读书的追求与要领。他指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他读马恩列斯,更重视列宁与斯大林,因为后二人有革命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他读苏联哲学著作,但是从一开始就认为那些著作对矛盾的统一性同一性讲得不明白不到位。直到斯大林的错误揭露出来,他重视从斯大林的思想方法、哲学观点、辩证法掌握得不到家,直至陷入误区等方面找原因。他在思想方法上一直注意克服片面性,克服形而上学;在治党治国上一直警惕脱离人民、腐化堕落,使共产党变质成为人民的对立面。他谈文学,喜欢描写反叛斗争、抑强扶弱,站在被压迫被剥削者一边的作品;读《水浒传》,他说“没有法子,才上梁山。”他喜欢那些百折不挠、豪气冲天的文人诸如屈原、李白等。毛泽东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精讲》辑录的关于鲁迅作品的笔记和讲话有九篇之多。毛泽东认为“鲁迅懂得中国”,他极其赞同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老百姓也可以创造文学”的观点,他号召全党学习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很高。他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说:中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他读《红楼梦》,是“当作历史来读的”,读出了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封建与反封建、四大家族盛衰兴亡。但切不可以为毛泽东只会从政治历史方面品味文学作品,他对《红楼梦》无以复加的高看,还因为他认为《红楼梦》的“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人物也写活了”。他对许多文史篇目的批注,都反映了他的文学造诣和审美高度。
  关于毛泽东对儒家学说的复杂态度,《精讲》给予了梳理,使人们对此有一个全面了解。首先,毛泽东对儒家学说并不欣赏,他直言:“我这个人有点偏向,不那么喜欢孔夫子。”(1968年)这可以回溯到五四时期,当时的大潮流大趋势就是批判儒家学说,几乎所有的革新派革命党进步人士,都把矛头指向“孔家店”这个“思想界的强权”。26岁时毛泽东就说过:“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1919年)但我们也可以看出,毛泽东从来都不是简单地绝对地否定孔子。他常常把孔子及其学说从道德和哲学层面分开进行分析。毛泽东说:“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1943年)“我们共产党看孔夫子,他当然是有地位的,因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1958年)他说:“说孔子的功绩仅在教育普及一点,他则毫无,这不合事实。”(1939年)对于孔子的“正名”说,毛泽东同意从观念纲领上予以否定,但他认为从哲学上说是对的,“一切观念论都有其片面真理,孔子也是一样”。对于孔子“过犹不及”的命题,毛泽东认为这种中庸观念本身不是“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保守性;但是从哲学上说,它“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他还说这“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1939年)对于儒家学说中的“知仁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的说法,毛泽东说:“‘仁’这个东西在孔子以后几千年来,为观念论的昏乱思想家所利用,闹得一塌糊涂,真是害人不浅。我觉孔子的这类道德范畴,应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总起来看,毛泽东似乎更同意对儒学进行批判性的改造,划清儒学中的精华与糟粕、儒学本意与历代统治者的曲解的界限,做出共产党人的新解。
  四、《精讲》是毛泽东读书事迹的纪念丰碑
  如果说毛泽东留给我们的读书遗产是光彩夺目的庞大宝库,那么,接受这份遗产,则需要费些力气。毛泽东读书量大、面宽、时间跨度长,笔记简详、深浅、独特性与概括性不一,整理起来可能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读书笔记又常常最富个人色彩和随机性,有些还是进入自由王国的“任我行”之语。海量的精彩片段,令人难以形成完整全面的认知与结论。《精讲》在这方面立了大功。全书148万字,分为“战略”“哲学”“文学”“历史”四大卷,以现存有据的毛泽东批注过评点过谈论过的文字记录为依据,以观点为条目,每条由原文(有些略去)、毛泽东的笔记和谈话、精讲三个层次组成。《精讲》最具特点的确实是“讲”,讲得精准、精到、精确,富有学术性、思想性、条理性与全面性。既有对原书作者的介绍,又有毛泽东阅读的背景,笔记或谈话的针对性和着力点所在,还有各种相关说法、历史勾连等,就连毛泽东在其他场合其他年代谈到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本书时的不同或相同的说法,也一一互为印证,最后,往往还能读到精讲者水到渠成的点评。如此,读者得以捋出毛泽东思考的来龙去脉。
  在读《新唐书·马周传》时,毛泽东同意作者欧阳修对马周从一介草民成长为唐太宗的股肱之臣的赞扬,然而却不赞同作者最终评价他“然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惜乎!”,针锋相对地批注:“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他认为马周所上奏折,乃“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毛泽东不惜贬低傅说、吕望、苏轼等人,为马周辩护。此处,《精讲》用大篇幅讲解了马周向唐太宗所上奏折的建言内容,并说明毛泽东在多处重重加了旁圈,最后写道:“毛泽东对出身卑贱者、年轻人有偏爱,马周其一例也。”此言看似出乎意外,实则深得毛泽东之心。
  对于毛泽东谈《诗经》,《精讲》梳理了毛泽东从1913年开始,在笔记、启事、书信中多次对《诗经》的引用和解释,以及50年代为列车服务员所写便条(让她把“静女”四句送给男友),强调了毛泽东对《诗经》的熟稔和理解程度。然后《精讲》指出,毛泽东同意司马迁所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不同意孔子的“怨而不怒”说,毛泽东的观点是:“心里没气,他写诗?”这样的梳理,不仅把话题讲透了,也讲出了一个有学养、有血肉的毛泽东。
  李白的名诗《蜀道难》,历代权威文论对它从思想性方面作了各种猜测,《精讲》列举元代和今人的两种说法,一说是讽喻安史之乱中玄宗逃难入蜀,一说是提醒沉迷蜀地的人四川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精讲》告诉我们,毛泽东恰恰不同意这些政治色彩的分析,他说“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他感兴趣的就是这首诗的“艺术性高”。太妙了!
  《精讲》第四卷说:“毛泽东大概要算二战以来各国领导人中最喜欢读史,也读得最多的一位”,“从古代汲取今日建国治国的经验教训,应该说,这是毛泽东的一个长处或优势”。然后,《精讲》也说到:“这可能又是毛泽东的一个缺点,他由于过多了解传统,有意无意间会受到传统某些阴影的影响,对现实问题产生一些误解,从而影响了他对时局的正确评估,也影响了党内的民主生活。”站在21世纪的今天看,这样的评点,应该说是严谨、科学、富有启示性的。
  读了《精讲》,可以设想,毛泽东曾以怎样的热忱,怎样的妙悟面对书之海洋、书之山岳,书之深邃内涵、书之感人肺腑。可以设想,毛泽东正是在书海里,活跃了思维,造就了精神品质,解开了精神枷锁,与古今中外的圣贤智勇切磋了能力,试炼了精神,发现着新大陆、新图景!在沉潜于书海的时候,他的主体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他是最最纯粹的他自己。可以说,没有二十世纪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洪流,没有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就没有毛泽东;没有那些浩瀚书文的化育、滋养,也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可能有毛泽东的诗情、才情,高度、深度。
  《精讲》实为一部可读之书,信息量大,知识性强,可以知人,可以鉴史,可以大开眼界。为了给读者铺设一条坦途,编者们知难而上,做了大量考订查找、印证对照的编辑工作,考虑周全、繁简得当、扎扎实实、兢兢业业,为毛泽东的读书事迹,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而书中的《学用之道——毛泽东书山路上的风景》这篇长序,堪称全面论述毛泽东读书生涯的纪念碑文。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2

  作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战士的重重疑问,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冒生命危险奔赴当时被刻意曲解的革命根据地,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然后他运用平实、质朴的文字把一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的呈现在了这本书上。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民党进行狠狠的驳斥,驳斥了他们一直对外宣称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在书中对毛泽东大加赞赏: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除此之外,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战无不胜的林彪,令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还有彭德怀、朱德、洛浦、徐特立、左权等一批优秀的革命领袖,以及他们那讲不完的英雄事迹。他们用那火一样的爱国情怀,燃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他们用那铁一样的坚定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病根肿瘤。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我们现在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不妨好好想想,是谁让我们过上了这充满阳光与微笑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即使现在是和平年代,不要也不能忘记无数在革命斗争中流血流汗的革命先驱,是他们在那民哀国殇、狼烟四起、人人自危的年代挑起了民族的大梁,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这些革命先驱虽出身平凡,却有一股刻在骨子里的救国救民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不摆架子,他们那颗爱国爱民之心,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当时中国四万万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幅幅画卷展开,不带过重的色彩,却让革命先烈们有血有肉的站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群有气魄有力量有风度有抱负的领导者,知道了一个真实的充满生活和活力的苏区,了解了一段令我们骄傲自豪的历史。

  80年后的今天,如书上所说,共产党已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上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3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_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提到书中关于领袖的描述,就不得不说斯诺对毛泽东的描述中这样写道:“不可否认,你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迫切要求做了综合表述,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4

  历史的力量在于真实,而历史又需要沉淀,沉淀后才能真实地再现历史。
  自从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后,对毛泽东的解读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热点,甚至牵动着世界的眼球。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美国著名学者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的经典名著——《毛泽东传》(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9)的最新版中译本。
  这本《毛泽东传》初次出版于1981年,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最受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曾被翻译成8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与第一版相比,新版增添了很多新材料,吸收了许多国内外毛泽东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章节增删篇幅达1/3以上,尤其是对毛泽东在建国后活动的描写改动最多,而大量精美、珍贵图片的运用,使历史伟人以真切、感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与第一版相比,新版仍然主要是从思想、政治角度诠释毛泽东的一生,其行云流水般的记叙和见解独到的评论,令人赞叹;它更加关注个人生活和心理分析,注重个性与历史画面的结合,让我们更真实、更全面、更迅速地触摸到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它对人物和历史场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加具体,并引导读者关注历史的纵深,仔细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将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融为一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毛泽东的“真实的整体画像”。
  毛泽东是人,而不是神
  在人们的视野中,政治和文化的沙滩不会淹没特殊人物的光泽。读完《毛泽东传》,我仿佛梦回20世纪,走进了那个时代,发现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而不是概念上的毛泽东,更不是神化的毛泽东。其实,毛泽东绝非那种天生的伟大领袖。在1911年,他对中国的前途还充满了不成熟的憧憬,这位18岁的湖南青年设想的中央政府竟然是:孙中山做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则是外交部长。即便在他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投身革命后,在政治上也是几起几落,饱尝失败的滋味。而且,毛泽东长期未能赢得共产主义革命的中心——莫斯科的信任;在斯大林的眼里,毛泽东只是一个“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红皮白心,够不上一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在私生活上,毛泽东极富人情味、幽默感,极具人格魅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基辛格的助手温斯顿·洛德就曾亲身感受到毛泽东的强大意志力:“我相信我从未遇见过这样的人”,“即使我不知道他是谁,但参加一个有他在场的鸡尾酒会,他肯定会凭他的力量把我吸引过去。”
  毛泽东已经融入中国历史
  作为一个美国人,特里尔先生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毛泽东,将他放在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气候中,放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土壤里,进而揭示了一个“历史之谜”——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
  如果真要追根溯源,探寻历史的真相,只有返回中国,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也惟有在这样的国度里,才可能产生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伟人。
  毛泽东是20世纪一位富有魅力的革命家,他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是乌托邦理论的一支插曲,而是对中国社会的重建,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毛泽东作为一位管理者比作为一位传统观念的反叛者、导师和斗士远为逊色,尽管他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但这位魅力超群的政治家“支配了一个需要‘超人’的时代”,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如果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那么毛泽东将被视为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的奠基人。
  历史的引力无处不在。毛泽东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但他和他的同志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给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投下了自己巨大的身影。当代中国人必须明智地对待毛泽东的历史遗产,因为毛泽东已经与中国历史融为一体了,不可分割,难怪有人这样说:毛泽东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读懂了毛泽东,也就读懂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懂了中国人和中国的事。
  “青史如鉴耀千秋!”在一篇访谈录里,新华社记者曲志江、李术峰说得好:“谁也无法否认,毛泽东对20世纪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作用和影响;谁也无法抗拒,毛泽东拥有的强烈而长远的个人魅力和精神力量。”
  毛泽东生前曾经多次点名批判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铁托,但在毛去世后,铁托却称赞毛是一位“巨人之中的超级巨人”。对此,连特里尔先生也感到大惑不解:“事情总是这么奇怪,50、60年代诋毁他最多的政府,1976年却对他的赞辞最多。有些领导人说他是人类历史上一千年才会出现一个的天才。美国《新闻周刊》当天发表的社论标题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巨人》。”
  没有任何崇拜者会比他生前的对手和敌人,更知道毛泽东存在的意义和分量,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对于毛泽东,今天的中国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和疑问,我们也许可以从这本《毛泽东传》中找到答案。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5

  我对军事类的书一向不敢兴趣,尤其还带有政治色彩的,现在捧读《毛泽东选集》这套书,深深觉得相见恨晚。这样的好书,这样有趣有味的书,这样说理清清白白的书,怎会今日才去拜读!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当下那一大堆一大堆文字垃圾所不能比的。
  毛选诸多篇章之中我最喜爱的是他1927年3月所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还有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其次还有《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比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的讲话中谈到的知识分子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 在一些人的眼中, 好象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 好象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像在这一段话中毛提到的现象可以说在今天是大量存在的, 可以说思想的颓废空虚是可怕的, 它在吞噬着人们的灵魂, 当人的思想灵魂丢失方向的时候, 那这个社会也陷入到了危机之中. 世界战争中的一大奇观是什么? 大家应该知道, 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竟然有数百万的伪军在帮着日本人杀自己人. 这些人恐怕就是些没了灵魂与思想的人
  真真佩服毛泽东高妙的语言,没有一个高深的字眼,朴朴素素的口语化文章,深邃而有力!
  对于毛选,我就说到这儿吧。总之,它们不会叫人乏味,不管是不是已经腻了一些文字。它的质朴清新,说理简单明白会叫人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如沐春风。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6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_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

  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提到书中关于领袖的描述,就不得不说斯诺对毛泽东的描述中这样写道:“不可否认,你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迫切要求做了综合表述,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毛泽东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的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读到这段的时候,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逃课、迟到的比比皆是。好多大学读书的风气早已荡然无存,大家上大学似乎都只为了文凭这一张纸,没有人关心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真正度过了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大学生活。

  美国记者西奥多。怀特曾对《红星照耀中国》做过如此评价:“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成长史更是对当时的人民、当时的社会一种全新的描述。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7

  这是我读过最具有故事性的关于毛泽东的著作,书是美国人写的,很厚。它的后半部分涉及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比重较大的部分我是略读的,因为书太厚,也因为这方面我并不想受外国学者太多的影响。

  这本书我读的最仔细的就是关于青年毛泽东的部分,我也认为这是最精彩的部分,外国人来写中国领导人的传记往往能把其中意识形态因素较弱的部分写的生龙活虎可读性很强。记得以前略略的看过一个表现青年毛泽东的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其中有一个部分,毛泽东和萧瑜两人不带盘缠,游遍湖南,在启程之处,萧瑜扭扭捏捏,拉着毛泽东的手不安的问他要是路上没钱了怎么办,岂不是要饿死了?而毛泽东却开朗的大声回答说男子汉大丈夫何愁没钱,有双手可以劳动还怕饿死吗?在特里尔的传记作品中,他则是说毛的这次“游学”是受他读的《民立报》上一则消息的启发,消息说两名学生徒步走遍了中国,甚至远到西藏。毛泽东曾经评价自己说自己的身上既有“猴气”也有“虎气”,我觉得我辈青年人身上“猴气”太重,而“虎气”又严重不足,特别是对于男青年来说,比如我,经常纠结于生活中一些细碎的无关紧要的细节不能自拔,比如对于自己给女朋友发的短信没有回复自己会难过半天,瞎联想,毛泽东的身上最值得我本人学习的就是同为青年人的他身上存在的一种潇洒不羁的态度

  我作为清新时报的记者回到自己的高中采访关于教育的问题,当年的物理老师对我说现在的男生由于从小与女生经历大致相同的教育培养,与女生一起竞争,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在的男生缺乏男子气概,没有男人的霸气。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汗颜,并隐约感到话有所指。

  前几天,北京大风,我的自行车坏了,只能走路上学,去六教的路上,风很大,包的背带都经常从肩上被吹落,风吹乱头发,打在脸上,脸像是被砂纸在磨,上学的路上需要花二十分钟,在路上我烦躁极了,特别想找什么出气。我的脑子里搜索着恶毒的词语来咒骂这该死的天气和该死的北京,却不知怎么蹦出了一个词“风浴”,这正是毛泽东青年时追求的一种历练方式,说白了就是他觉得吹风很爽,让自己心灵开放不受羁绊,“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想到这里,我的心情竟然变得畅快了很多,仿佛内心里有一种声音在对着北京的恼人的大风说:“随你便把,大爷不鸟你”。那一刻心理的变化,觉得自己很潇洒,一瞬间对自己很满意。

  我辈应向毛泽东学习,其实任何一个男生的心里都有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的梦想,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外部的环境压抑了,从小老师就对我们灌输观点说那些某某伟人可以怎么做怎么做他们如何如何了不起,可是“平凡”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听老师的话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争取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力量。至少这就是从小老师们对我说的话,他们就是要灌输给我一个观念“你是平凡的,你跟别人没什么不同,

  你要听话”,刚开始,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会在心里暗暗地较劲,我会对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一定不会渡过平凡而庸庸碌碌的一生,我不会像你说的那样。可是后来,岁月磨平了棱角,再听到如是说,我已经学会了默默地接受!

  在我看来,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是如此的励志,如此的热血。青年的毛泽东仿佛御风而行,飘在中国大地上,人生起起落落跌宕起伏,想想现在的学生搞的社会工作和学生工作跟他相比算得了什么,不过是在自己的小天地搞一搞偷鸡摸狗罢了!人家在大学生的年纪已经结识了诸多社会名流,自己办夜校了。青年人啊!不要纠结于鸡毛蒜皮,青年应该有活力,应该兴起。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我的头脑中飞旋起很多人的形象,最先到我头脑中的形象,是一部叫做《史前一万年》的电影里面的男主角达雷,他本来是一个落后的叫做“纳库族”部落的一名猎人,他的部落被更强大先进的文明侵略,他的爱人被掳走,他为了拯救,以一个热血年轻人的身份联络众多部族,最后组成联军,攻克了高级文明的领地并且救回了自己的爱人。那部电影对我触动最深的就是在行军的途中,纳库族的长老对达雷说:“有些人,他们在自己的周围画了一个小圈子,只关注自己和自己的父母,有些人,他们的圈子大一些,还包括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有些人,他们的圈子却包括了周围的所有人,你父亲,他就是这样的人”。不知为何,这句话我一直记得,一直让我激动无比。青年的毛泽东,他就是那样一个人。

  青年的毛泽东让我想到了以色列的摩西,他们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不同的是,毛主席之死重于泰山而摩西之死轻如鸿毛,摩西是被耶和华招到西奈山上面向恩许之地而死的,他的死无人知晓,他死后没有成为偶像,而毛泽东却截然相反,孰对孰错我自然没有资格评判。

  我辈应学习青年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果不能活出热血而充满发散性的青春,而是把自己的视野仅仅固定在身边的人和校园里面,那就真是太可惜了。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8

  毛泽东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独立、政治自由和实现国家的富强在革命斗争中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创造性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与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1.政治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提出的一个著名判断。它以形象化的说法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共产党真正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早在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政权是用枪杆子取得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斗争就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这是毛泽东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有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必要的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一个杰出贡献。

  2.经济思想。关心群众生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表现。关心群众生活、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这是毛泽东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情况出发而向全党发出的一个重要号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两参一改三结合”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我国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

  3.文化教育思想。“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是毛泽东关于建设有文化的军队的重要性的具体表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成果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为今用”就是吸取古代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华的成分与“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为反映现实服务。一切文化艺术都是在继承、借鉴前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悠悠的中国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必须继承而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继承是批判的继承而不是一切照搬兼收并蓄。“洋为中用”就是学习一切外国文化成果中有益的东西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为丰富发展中国的文化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方针亦称“双百”方针。毛泽东认为“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4.文艺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文艺思想观点的鲜明性、战斗性和实践性与其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思想是一脉相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毛泽东的教育改革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的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

  5.军事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总结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丰富经验系统地阐明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基本思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夺取革命的胜利。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以后的领导人中得到更近一步的升华毛泽东伟大思想将会永远在中国的历史上闪光。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9

  最近我重新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中的《反对自由主义》、《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三篇文章。通过对这三篇文章多次认真学习,让我心里由起初的“没什么感觉”到“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才能和理论水平无比崇敬佩服”,并联想到车间在日常工作中的管理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列举了十二条领导的管理方法,印象最深刻的有:领导工作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互通情报;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胸中有“数”;安民告示;精兵简政;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力戒骄傲。这些领导的管理方法已经验证了是当时国情的好方法,而且也很适合放到目前的站段管理中,作为车间领导如果没有制定出正确的工作方法,只会让下属在工作的过程中走很多弯路、费很多精力、同样也在浪费资源,而且也会让下属感觉迷茫、对工作没有信心,对我们车间领导更不会有佩服之说。特别是作为车间管理者也要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尤其是支部书记在一些行政业务和技术管理上不是内行,除了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外,一定不能不懂装懂,甚至瞎指挥,一定要积极地向身边的技术人员和车间主任学习,以免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要求大家之间互通情报对车间日常管理来说也是必须要采取的方式之一,如果有一些上级政策信息或工作安排只掌握在个别领导手里,党政不能及时传达互通有无,工作就不能很好的开展和执行,就会产生单打独斗的局面。方法中讲的第七条胸中有“数”,对于我们现在的各项工作更是一个警醒,我们在安全生产上要特别忌讳心中无“数”,干工作不能一味用“大概”、“也许”、“可能”、“基本上”等模糊概念,往往由于主要领导的不深入调查,不摸底数,很容易让职工产生应付对付的心理,上级交办的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做每一件工作。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这一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以前听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就会有种无法再谈下去的感觉,导致自己不能更快的成长,现已认识到这一点,就要一定去改变并引导其他人也一起去做,争取车间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反对自由主义》中讲到了,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因为是亲戚、朋友等,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这些需要反对。同样,在车间更要反对这些,要制定规章制度,作业流程,考核奖惩,所有职工都要按照同一个标准、规定去做,不允许关系不错的就可以不执行、会拍马屁的人就可以特殊照顾的现象发生。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也讲到了九条,第一就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在车间管理中也同样需要如此,需要领导和职工多沟通、多交流,要亲自到下面去做,去实际体会做某一项工作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及难度有多大,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规范要求,制定出正确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制度。而不是盲目的,凭借感觉去下达命令、要求职工,同时也要做到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完善和修订。

  总之,作为车间的管理者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要对车间的各项管理制度,认认真真、实事求是的去制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去执行,正确的“方向”和得当的“方法”相互匹配,才能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成为一个“善于当班长的党委书记”。同时,“团结、透明、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信息沟通”的良好习惯和方式也是车间管理的重要部分。

  《毛泽东选集》中的这三篇文章都是教我们怎样去做管理,如何深入细致的去做。让我对正确的工作思路更加坚定,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理论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今后我要把这些理论方法合理地运用到日常管理和工作要求中。

热门标签: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集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读毛泽东传的读书笔记集合9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