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集合9篇 - 调研报告 - 无忧范文网~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集合9篇

时间:2021-12-28 调研报告 点击:

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的文章9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

  我的家乡所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大兴集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而独特,号称“淮南市的北大门”,203国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虽然我在外读书不经常回家,但每次回家我都会惊奇的发现家乡变化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下面就是我发现家乡的一些变化:

  一、交通。

  以前的泥土路坑洼不平,年久失修,一到下雨阴天出行就更难了,现在修的村村都通水泥路,基本都能通到家门口,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交通更便利。

  二、环境卫生条件。

  以前乱倒垃圾,乱堆乱放,散养家禽,很不卫生。现在各村都配有保洁员,专门管理环境卫生,水泥路每天打扫一便,路两边绿花草树木种植整齐绿树成阴,环境优美。村庄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6-10准时开关,人们晚上出行也安全多了,不象以前那样漆黑一片。

  三、住房。

  以前小村庄的老房子全部拆迁,退耕还田。现在集中规划,统一建房,全部安排到水泥路两边建房,一幢一幢的,一排一排的楼房拔地而起,看上去非常整齐,外观新颖。而且室内装璜也非常漂亮,设施齐全,美观大方。

  四、家电。

  以前农民家有两样电器家居可也不能用,成为摆设。现在好了,随着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现在国家实行家电下乡补帖的政策落实,农民基本上都能买到实惠的家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太阳能等电器住进了每位村民的家。人们的脸上也时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五、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日益改善,家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以前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孩子们留守在家给老人看管,没有地方去玩,只能关在家里。现在可不一样了,农村跟城市差不多了,农村建有公园,配有健身器械齐全、图书馆、娱乐中心,想到那玩就去那玩,白天到图书馆带孩子们看看书,晚上吃过晚饭出去散散步、跳跳舞,非常开心。更好地解决了农民工后顾之忧。

  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据调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普惠制、福利性的社会保障事业,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总称。它把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现有各项社会养老保障对象之外的城乡居民纳入进来。填补了现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足和空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参保人员个人缴费为主。地方财政给予补贴。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待遇水平和个人缴费相挂钩的办法,到在60周岁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据调查:以前农民生病基本上都是在家睡上两天,不上医院看病,因为那时候没有钱看病,就一托再托,实在不行了才上医院看看。现在不同了,人们经济发达了,各村都建有卫生室,医疗设备齐全,加之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农民有病没病都上医院定期检查检查,小病在乡村卫生室看看,大病到县医院,省医院治疗,临时就在本医院报销,真正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八、深入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1、据调查。以前那些老种植或养殖办法全部取消。现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实施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种工程。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各类种子繁育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水平。大力推广机插秧、机收玉米,桔杆还田等一条龙的机械化,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一对一帮抚,帮抚那些无劳动能力的`家庭,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经济持续增长

  由于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在以惊人的速度大步跃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逐渐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再生还,继而开始进行其他经济增长点的探索。

  3、就业形势较好

  由于相关乡办企业,所以家乡的就业形势比较良好。加之,现在国有的政策对农民工的特殊照顾和工资的保障,有许多人走出农村到城市打工,整体看来,就业形势比较良好。

  4、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更是为农民的经济和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收入来源有种地所得和打工所得。尤其是党中央决定减负农业税以后,农民种粮的收入更加可观。更让人欣慰的是国家还对农民进行相关补助,解决了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使家乡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5、新农村衣食住行的变化

  现在站在我的家乡感受的全是新的气象,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向我走来,居民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新样式的衣服不再只是城里人的特权,农民也一样享受,一季一换。不象一前那样,买大一些的'衣服多穿几年,大的穿小了小的接着穿。还有美味丰盛的菜肴同样出现在农民的餐桌上,一座座小洋楼,一辆辆小汽车也正在家乡入住。以前的自行车根本看不到了,现在老年人都骑的是电瓶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在快速的改变我家乡的新面貌。

  结论:我的家乡的经济生活改变了很多,低矮的平房变成一栋栋高楼大厦,坑坑洼洼的小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方便实用的家用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些变化尽管是方便了我们,可还是影响了我们的家乡,如浪费粮食,不珍惜资源,这将为我们家乡带来不好的影响,不爱护环境,随手乱扔杂物,这将严重的影响家乡的面貌。不过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做到,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我们的家乡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第2篇: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

  为了扎实推进全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确保扶贫对象“两不愁、四保障”,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目标,真正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日,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调查贫困现状,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状,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渭滨区现辖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6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2万人,耕地6.22万亩。38个后山村地处秦岭北麓和西部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土坯房较多,安全性较差,山区村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截止2015年底,全区贫困人口4117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紧紧围绕“两不愁、四保障”目标,坚持“专项扶贫注重产业发展,行业扶贫注重社会保障,社会扶贫注重结对帮扶”的精细化扶贫思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2亿元,其中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拆除土坯房3078户,新建住房1105户,使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累计脱贫1.3万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脱贫难度增大。截止20xx年底,全区尚有近4000余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后山区,由于人口数量较多、分布广、底子薄、条件差、发展难度大、贫困程度深,真正成为扶贫中的“硬骨头”。

  二、公共服务水平低。我区原晁峪乡的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个别村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三、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集中的后山区,基础条件普遍较差,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加上产地远离集镇,运输成本高,很难进入市场,即便实现销售,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我区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普通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

  五、基础设施建、管、用制度不完善。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完善,但是实际生活中,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时有损坏,使用率偏低,有些甚至未曾使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依然突出,亟需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制度。

  几点建议

  一、精准识别,切实做到“扶真贫”。要认真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按照区政府《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方案》的精神,坚持“十不进”的原则,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优先”的方式,精准识别监测脱贫对象,建立贫困人口明细台账,确保户有表、村有薄、镇有册、区有电子台账,做到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脱贫路径、脱贫效果和脱贫时间“一表清”。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接受监督,让同村群众按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确保政策公开、规则公平、结果公正、群众公认。要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确保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真正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二、改善民生,夯实基础强化保障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完成厥湾村千亩桃园道路工程、八角塬道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后山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实现贫困地区互联网全覆盖,完善贫困地区乡村商品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季节性农产品储存和销售能力。

  2、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协调发展家园美、村强民富生活美、生态宜居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四美”要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要继续巩固石嘴头村、高家村、晁峪村、坊塘村美丽乡村创建成果,深入推进中岩山村、石坝河村、大散关村、邵家山村、符家村、新安村等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通过创建活动实现农民增收。

  3、强化教育培训。扶贫应当先扶智,教育扶贫是基础。要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在加大基础教育事业投入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的力度,对贫困劳动力实施“培训、提升、转移、就业”四步走的能力提升脱贫工程,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数量和质量,保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1名家庭成员掌握职业技能,确保2750名贫困群众都能得到一次免费实用技能培训。

  4、强化社会保障扶贫力度。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解决贫困户看病难、治病更难的问题,阻止再次返贫,巩固脱贫成效。充分运用低保、五保供养等民生政策,对建档在册的1188人(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差额补助,实施社会保障财政兜底脱贫。开展助学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正常入学就读,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三、多措并举,实现困难群众真正脱贫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面向市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区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在高家镇太寅河以西重点发展核桃、中药材种植等产业,秦岭北麓沿山及台塬地区主要发展猕猴桃、大樱桃、油桃、草莓、养蜂等产业。依托秦岭北麓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资源,加快弓魚国小镇建设,尽快启动炎帝陵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古道秦岭﹒乡约清姜”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石鼓现代农业园二期,启动固川、枣园2000亩时令水果产业园建设,打造晁峪十里油菜花海新景观等项目,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实施异地搬迁。坚持政府主导、资源整合、集中为主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坯房改造,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优先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拆除土坯房1211户,新建住房700户,实现两年消除土坯房目标;完成四家坪村整村搬迁,确保年底前入住;完成水泉路村、段家磨村、甘庙村等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群众幸福指数。

  3、实施“互联网+扶贫”模式。借助互联网产业园,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扶贫”模式,支持有意愿的互联网企业在农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网点,通过自建大型种植生产基地,联合农业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创新性实施“平台销售+定制生产”、“线下体验+线上预订”等销售策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坚持政府救济与社会援助相结合,引导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家、志愿者、各类慈善机构及非政府组织,通过多种形式捐资捐物直接支持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扶贫,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吸收贫困户到企业就业,增加收入。

  四、加强领导,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1、强化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首要民生工程来抓,强化脱贫攻坚工作领导责任制,切实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认真做好脱贫攻坚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资源调配、推进落实等工作,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作用,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入做好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推进“四议两公开”、村务联席会等制度,为率先实现全面脱贫、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等工作,选出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村级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共建美好家园。

  3、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台账和责任清单,依据脱贫攻坚任务,实行逐级督查、交叉检查制度,严格进行考核,确保脱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强化责任担当,对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优先予以通报表彰、提拔重用,提振全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面打赢重返全省五强区攻坚战!

第3篇: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十三五”以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锁定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和两大片区“三个重点”,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行动。2017年,6326户、27774人脱贫,1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增收达标,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万元,两大片区整体帮扶效果显著。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艰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不容忽视,还需要在扶贫精度、广度和深度上再下功夫。为全面加快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3月20日下午,我们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和县人大农业农村委委员深入乡村、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施策精准,不断提高帮扶实效。一是识别精准。经过审计整改、阳光低保和阳光扶贫系统建设,对存疑数据进行逐条逐户核实,全县移除不符合条件建档立卡农户2675户8131人;同时对建档立卡外的困难群众和已脱贫的低收入农户进行仔细排查,通过“两公告四公示两比对”程序,将1147户农户新增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确定27户农户因困返贫,实现应进必进、应扶尽扶。目前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共计34692户115076人。二是结对精准。结合“三进三帮”大走访,每个月定期组织“扶贫走访”,全县11013名县乡干部、371名扶贫志愿者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常态开展“送项目、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的“四送”活动,所有结对帮扶工作均留有台账,并做到联系人、对象户、调查员三方签字确认,保证了帮扶效果。三是“菜单”精准。优化扶贫“菜单”,投入资金3803.58万元,实施特色种养、光伏扶贫、“股份+”等七大类项目1.01万个,不断提升帮扶项目到户比重,实现一般低收入农户全覆盖。同时,整合各类帮扶资源,推动“三来一加”项目建设,全年新增“家门口”就业项目59个,带动2450余名低收入农户就业。

  (二)注重整合路径,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扶贫”。大力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高效农业,建成19个连片2000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在经济薄弱村新建一批300-500亩左右的示范基地,吸纳低收入农户务工,带动他们增收致富。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引导低收入农户通过发展农家餐饮、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等“农家乐”、“渔家乐”项目,参与到旅游经营或接待服务中。加快推进省级成子湖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建设,聚焦成子湖旅游扶贫项目实施,完善“旅游扶贫、助力小康”的扶贫机制。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借力农村淘宝、京东泗阳特色馆等线上平台,推进本地农产品上线,带动电商从业人员增收致富。58个经济薄弱村已建成38个“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达标率达65%;涌现出里仁乡颜浩、新袁镇丁正等一批月销量数十万元的电商带头人。大力实施“政策+扶贫”。出台《泗阳县创业引导扶持资金申报指南》,扶持385名低收入农户创业资金201.8万元。全年免费培训4832人次,其中专项技能培训1086人次,兑现专项定额培训补贴237.05万元。出台《泗阳县贫困家庭子女扶贫助学实施方案》,全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4882人次,发放补助资金3747万元。开展群众助学活动,发放助学金261.2万元,帮助1508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出台《泗阳县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发放健康扶贫卡1.27万张,签约服务8.33万人,设立扶贫床位350张,落实“四免两减”政策,11267人次低收入病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累计减免费用95.81万元。

  (三)注重模式创新,不断探索扶贫新路。一是开展“阳光扶贫”系统建设。2017年6月以来,多次召开动员推进会部署落实“阳光扶贫”系统建设。全部建档立卡人口和帮扶人员信息,扶贫、教育、民政等9部门25条资金线,115个扶贫项目,1208个就业岗位全部录入系统,先后组织的三个季度帮扶走访工作全部实现走访率、分析准确率4个100%。积极探索“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运行规范,围绕硬件配备、数据录入、政策执行等内容,创新建立“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六个“三到位”工作机制;对系统内各模块功能与操作流程,各类数据的来源和政策依据等进行了归纳提炼,创新编制了《泗阳县“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操作指南》,并拟定了“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应知应会题库,切实提高乡镇部门“阳光扶贫”系统应用能力。制订出台《泗阳县精准脱贫监督执纪问责重点问题清单》,累计开展了20余次专项监督检查,下发通报5期,对50余个单位进行了公开曝光,给予28名党员干部警示谈话、通报批评处理,有效督促乡村依法履行低收入人口精准识别和退出法定程序,督促乡村承担到村到户扶贫资金监管责任。二是健全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在58个县直部门“一把手”任58个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再从挂钩部门中选派58名“扶贫书记”,出台《“扶贫书记”职责清单》,组织出征宣誓仪式,形成了“第一书记”、“扶贫书记”和支部书记同向发力抓扶贫的强大合力。19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扶贫办,组织专人从事服务工作。全县11013名县乡干部、371名扶贫志愿者与一般低收入农户结对,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和土地创新。开展扶贫小额贷款“提标扩面”试点,加快推动各类产权入市交易,特别是对村集体资产和扶贫资产等农村产权进行登记备案,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8398万元。同时开展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域内流转收益扶贫试点工作,通过省市交易平台成功交易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405亩,收益资金重点投向两大片区和经济薄弱村,用于扶贫项目建设。

  (四)注重项目带动,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实施财政奖补资金项目。引导村集体利用省财政扶持项目资金,采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统一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形式,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新模式。围绕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对26个经济薄弱村进行扶持,投入资金2512万元,实施扶持项目26个。其中省扶持资金1472万元,县配套资金1040万元。实施“联村共建”项目。58家县直机关在挂钩县领导的带领下,联系共建企业,与58个经济薄弱村结对,进行“联村共建”,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54个,其中产业类增收项目77个,增加经济薄弱村收入190余万元。实施“五方挂钩”项目。积极策应省“五方挂钩”帮扶和“南北共建”帮扶,不断争取省后方单位和苏南对口帮扶镇村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在省委帮扶工作队大力协助下,2016-2017年累计争取帮扶资金3657.97万元,实施项目104个;其中2017年到账2313万元,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120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少数乡镇和部分村居对待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仅限于开会“讲两句”,象征性提要求,具体情况不掌握或掌握不深不透,存在数字脱贫情况。少数县直单位对帮扶责任人要求不到位,结对走访满足于串串门、定定位、填填表,收入分析错漏,帮扶计划和措施“假、空”,在“阳光扶贫”系统督查中表现较为明显。

  (二)扶贫人员力量不足。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乡镇(街道)负责扶贫的仅有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扶贫专干,甚至有的扶贫专干不能专干扶贫,还要身兼其他业务,无法完全满足艰巨的扶贫任务;此外,村扶贫力量也相对薄弱,大量的统计汇总、项目实施、资金发放等工作落在年龄普遍偏大、缺乏基本电算能力的村会计身上,导致出现收入计算不实、项目进度偏慢等问题。

  (三)农户缺乏脱贫意愿与能力。部分低收入农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仍然很重,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加之缺乏有效宣传引导,文明乡风尚未形成,赌博现象层出不穷,存在刚放下饭碗,就坐上牌场现象,对政府介绍的培训和工作岗位,以各种理由推脱。还有一定比例的伤残体弱低收入农户,无法适应工厂流水线生产操作要求,自我发展又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缺门路,自主脱贫难度很大。

  (四)村居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部分村居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受制于区位、交通等条件,长期以来缺乏资产、资金、资源,基础非常薄弱。县乡两级投入有限,村支两委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即使是有规划有想法,也缺乏启动资金,目前仅能依靠上级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进行“输血”。

  三、几点建议

  2018年是打赢攻坚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年”,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围绕重点,下足功夫,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年内1.5万一般低收入人口脱贫,1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增收达标,两大片区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提高重视程度,凝聚脱贫攻坚合力。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承担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县直各单位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各类要素争取和投入,切实提高帮扶成效;扶贫办要统筹协调,压实责任,扎实推动各项精准扶贫举措有效落实。二是建章立制,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用人机制,特别是在基层扶贫力量配备上,调整吸收年轻的村干、退伍军人和返乡大学生加入扶贫队伍,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调度,全面调动乡镇(街道)卫生、教育、民政、劳动、农经、农技、农机等部门力量,深度摸排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提高精准扶贫政策覆盖面。三是强化督查,杜绝形式主义。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查力度,结合“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督查办、扶贫办、阳光办等部门配合,采取督查通报、现场观摩等方式,形成立体交叉常态化督查制度,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二)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农户自主脱贫能力。一是强化社会风尚引领。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通过选树勤劳致富典型,讲述先进故事,奏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方式,营造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低收入农户主动参与扶贫开发。二是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落实免费技能培训政策,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和实训,将培训班办到项目、办到村组、办到地头,并实现务工就业的有效转化。三是整治不良风气。乡镇(街道)要加大对赌博行为管控力度。加强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群众参与读书、观影、跳舞等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

  (三)加强产业发展,激发薄弱村脱贫活力。一是加强农业招商。加大桃果、蔬菜、水产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的招商力度,大力招引集团型农业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创建特色优势品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将特色种植项目纳入直补范围,做到针对性帮扶,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增收。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撬动各方社会资源投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的大扶贫格局。一方面是策应24家省级“五方挂钩”单位帮扶,另一方面是强化社会化“联村共建”帮扶,帮助经济薄弱村新建厂房、高炮、棚舍等物业资产,增加村集体稳定收益。三是加强土地股份合作。扩大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范围,出台政策鼓励财务、管理、技术等方面人才到村任职,重点充实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村集体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能力。

  (四)加大保障力度,提升困难群体幸福指数。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继续完善财政支持扶贫开发增长机制,重点用于解决因病、因学、因灾、因残“一卡四名录”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投入,切实减少支出性贫困发生率。二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县各牵头单位要强化政策宣传,编印精准扶贫政策汇编,确保每个低收入农户一册,相关部门重点推进大病补充保险、“群”众扶贫助学和残疾人照护体系建设等“三项制度”,确保省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效考核八个重点指标全部100%。三是重点攻坚三类人群。对因病致贫人群,特别针对重病和慢性病群体,进行分类救治,采取免费签约医生服务,通过补充保险提高大病报销比例,将慢性病长期服药纳入补贴范围,确保给予实实在在帮扶;对因灾和市场行情变化返贫人员,加大产业和就业帮扶力度,增加就近就业岗位,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对贫困老人,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投入和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托底性的制度安排,用政策兜底实现“一户不少、一个不落”。

第4篇: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力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因而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向新时期的环境教育转变,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环境教育的日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也证明,光有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怎么样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二、调查方法: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20xx年5月22日下午5点到6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3、调查对象主要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在校大学生,全为大一学生。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

  五、调查内容分析及建议:

  (一)调查内容分析: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对策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调查结果分析:

  1、环保行为方面问卷的第2题至第6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行为:

  ①一次性盒饭问题:只有5%的学生会绝对不会在吃放打包带走时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24%的同学是几乎不会使用一次性饭盒,而40%的同学偶尔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把饭打包带走,16%的同学会习惯性地使用一次性饭盒。

  ②践踏草坪问题: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践踏草坪的同学中,几乎每次都会那样做的占40%,偶尔会做的占40%,经常那样做的占2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了方便而践踏草坪。

  ③灯和空调的开关问题:在自习室时,看到人不多的情况下,偶尔会自觉地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同学占大多数,占56%,几乎不会那么做的占20%,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和习惯性那么做的分别占12%。

  ④垃圾分类问题:偶尔会分类扔垃圾的同学也占大多数,占50%;而绝对不会分类扔垃圾的占24%。

  小结:由①②问题可得同学们为了方便,会经常使用一次性盒饭,也几乎每次都会践踏草坪,可见当面临便捷方法与消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的选择时,大家会选择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而由③④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环保行为还是积极的,他们会主动节约资源,会主动做出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

  2、环保意识方面问卷的第7题至第9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

  ①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问题:有40%的同学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学认为起到比较大的作用,10%的同学会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不知道个人环境保护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关环境保护的关注问题:在有关平时是否会关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新闻的问题上,36%的同学的回答是经常,6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还有2%的同学从不关注保护环境方面的新闻,这表明大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别关注,这点值得大家注意。

  小结:①表明大家对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许改变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环保行为过程中大家环保意识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

  3、环境问题对策方面问卷的第10题与第11题涉及到被调查者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发现有污染现象时,只有20%的同学会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而却有50%的同学会想参与但认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有24%的同学会直接拨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竟也有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这可见面对环境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逃避,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放弃为环境问题出对策的现象。

  (二)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就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自身、整体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这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想法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大学生,应该做为常识了解。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整体文化氛围出发“整体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

  3、从学校管理出发

  (1)多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学校可以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班队会,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让同学们更多的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贡献;多开展一些环保手抄报制作活动,多贴一些环保手抄报和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在展示区里,让同学们多了解环保,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等等。

  (2)对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方案:通过调查可知,有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双面打印,并适当降低打印价格以节约纸张,由此我们认为对复印或打印实行双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纸张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复印店提出有偿使用双面打印或复印的建议。而同学们为了方便会使用一次性饭盒和践踏草坪,因此学校可以对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改变食堂饭菜分类方式,扩建食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因为食堂拥挤而选择使用一次饭盒把饭带回宿舍等等。六、调查结论:此次环境意识调查活动虽然只在一所大学一个年级进行,但具有以点及面的效果。调查结果也确实反映出学生普遍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在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认识,但在行动力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令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结果的显示,让同学们有所深省。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保护他就是保护自己。希望学生们通过学校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一些公益活动或着环境保护特别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宣传灌输和成人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可以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意识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

第5篇: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

  x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带领农工委组成人员及部分县人大代表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活动采取进村入户实地走访、观摩扶贫产业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报告如下:

  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41户,贫困人口36603人,贫困村22个。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22个贫困村已经全部出列,12455户32785人已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下降到去年的0.31%。特别是20xx年,我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面对落后,理清思路,上下齐心,夯实基础,扎实苦干,务求实效,在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在全省70个县(市区)排名第14位、39个非贫困县排名第3位,冲进全省第一方阵,打赢了脱贫攻坚工作翻身仗。今年以来,以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的韧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攻坚责任,不断提升基层基础,切实提升脱贫质量,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力确保完成全年2957人脱贫目标任务。

  二、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扶贫成效不稳定

  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乏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有的村虽然已经发展一批产业,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辐射和带动贫困户致富的能力还比较弱。

  (二)三基短板还比较薄弱

  近几年,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向明确精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贫困村的基层班子建设也得到了有力加强。但受资金瓶颈的制约,绝大部分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部分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足,个别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发挥得不够强。

  三、两点建议

  (一)突出产业扶贫确保稳定增收

  一是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及时调整充实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扶贫项目谋划,因村因地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二是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三是鼓励支持本地能人和打工返乡小老板,充分利用村部、学校闲置土地、房屋,大力发展服装加工等来料加工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在企业赚钱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

  (二)夯实三基基础助力脱贫致富

  建议县政府一要把握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断调整释放的机遇,持续跟踪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完善规划、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最大限度享受各类优惠政策;二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农电水利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要大力整治软弱涣散村,强班子、带队伍、聚民心、促发展。

第6篇: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

  一、调查人:xxx。

  二、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三、调查地点:xx省xx市。

  四、调查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

  五、主题:家乡整体社会调查报告

  六、前言:“钻石般晶莹、火焰般活力、田园般美丽”。

  七、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我的家乡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就涉足淇水之滨,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战国秦汉时期冶铁,唐至元代制瓷,宋代采煤业,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据一定地位。商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赵国均定都于此。境内淇河是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被誉为“北方漓江”。《诗经》中有19篇专门描写淇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药王孙思邈、一代文豪罗贯中曾隐居于此。淇河天然太极图气势宏伟,是周文王演绎八卦之地,被称为“太极之源”。所辖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大伾山融儒、释、道文化于一体,文物古迹荟萃,有“登大伾如临东岳”之美誉。山上北魏大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文化发源地,境内云梦山有“云梦仙境”之称,战国时期鬼谷子王禅曾在此授徒讲学,培育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军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市共有8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的有浚县泥塑、浚县民间社火;省级的有浚县泥塑、浚县民间社火、正月古庙会、浚县西路大平调、浚县黄河古陶、淇县落腔、淇滨区白蛇闹许仙传说和山城区的金龟舞。还有以辛村卫国贵族墓地和鹤壁古瓷窑遗址为主要内涵的青铜文化和陶瓷文化,以子贡、鬼谷子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以黄河古陶、石雕、木雕、泥塑、泥玩、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

  七、发达的交通条件:

  鹤壁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区位优势明显。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公路、壶台公路横穿东西,鹤壁正在成为豫北“十”字交通的中心。

  八、丰富的矿产:

  鹤壁物阜源丰,阡陌生金。矿产资源已发现33种,且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东部平原土地肥沃,盛产优质小麦、玉米、花生、红枣等。淇河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被誉为“淇河三珍”,久负盛名。

  九、农业工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鹤壁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畜牧业产值与加工产值的比例、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两项指标居全国前列。工业生产独具特色。围绕资源型工业、先进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三大产业基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市”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五大循环产业链,被河南省列为循环型城市试点。三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已形成规模和特色。

  十、生态状况:

  20xx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六个城市,河南省鹤壁榜上有名。河南省住建厅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鹤壁将按照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细化深化试点示范内容,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低碳绿色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交通体系、生态绿地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建设。

  十一、城镇化进程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

  20xx年底,鹤壁市城镇化率预计达到51.5%,比2011年底的城镇化率49.8%进一步提高。这表明,鹤壁市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虽然说在一些政策上做了改进,比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尊重群众、尊重规律、尊重实践、尊重创造”的基本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鹤壁市还在户籍、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相辅相成的配套政策措施,让广大农民“从头到脚”都成为城里人。另外,项目和产业的发展也为鹤壁市转移农村人口创造了条件,去年,一批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落户鹤壁,就业岗位大幅增加。

  可以说,鹤壁城镇化率较高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大量的问题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城镇化,以煤炭化工为产业支撑的河南鹤壁,为了应对因煤炭开采而出现的采空区问题,1992年开始在老城区40公里外的地方建设新区,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建设新区的地级市。然而,这个建设时间已经长达20多年的新区,到目前为止,还是个空心之城。建议:如今面对着大好的发展机遇----沿海城市建设投资加速向内地转移,但是必须牢牢的抓住对的政策,脚踏实地实施对的政策,才能做到真正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目前鹤壁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捷径;及时解决对城镇化的本质认识不清,总体规划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土地制度不完善,政府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新型城镇化不仅化“地”更要化“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文化建设为依托;注重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特征及经验借鉴;树立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新型城市文化观念,树立城市精明增长的观念;构建新型城市产业分工,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完善户籍管理、集体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各项机制,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新老区协调发展,实现新老区共生共荣。

  只有认清形势,大胆改革创新,年轻一代人智慧与心血的奉献,家乡才能越来越美好,祖国才能越来越强大!

第7篇: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

  x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带领农工委组成人员及部分县人大代表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活动采取进村入户实地走访、观摩扶贫产业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报告如下:

  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41户,贫困人口36603人,贫困村22个。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22个贫困村已经全部出列,12455户32785人已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下降到去年的0.31%。特别是20xx年,我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面对落后,理清思路,上下齐心,夯实基础,扎实苦干,务求实效,在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在全省70个县(市区)排名第14位、39个非贫困县排名第3位,冲进全省第一方阵,打赢了脱贫攻坚工作翻身仗。今年以来,以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的韧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攻坚责任,不断提升基层基础,切实提升脱贫质量,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力确保完成全年2957人脱贫目标任务。

  二、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扶贫成效不稳定

  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乏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有的村虽然已经发展一批产业,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辐射和带动贫困户致富的能力还比较弱。

  (二)三基短板还比较薄弱

  近几年,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向明确精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贫困村的基层班子建设也得到了有力加强。但受资金瓶颈的制约,绝大部分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部分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足,个别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发挥得不够强。

  三、两点建议

  (一)突出产业扶贫确保稳定增收

  一是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及时调整充实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扶贫项目谋划,因村因地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二是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三是鼓励支持本地能人和打工返乡小老板,充分利用村部、学校闲置土地、房屋,大力发展服装加工等来料加工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在企业赚钱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

  (二)夯实三基基础助力脱贫致富

  建议县政府一要把握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断调整释放的机遇,持续跟踪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完善规划、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最大限度享受各类优惠政策;二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农电水利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要大力整治软弱涣散村,强班子、带队伍、聚民心、促发展。

第8篇: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十三五”以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锁定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和两大片区“三个重点”,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行动。2017年,6326户、27774人脱贫,1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增收达标,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万元,两大片区整体帮扶效果显著。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艰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不容忽视,还需要在扶贫精度、广度和深度上再下功夫。为全面加快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3月20日下午,我们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和县人大农业农村委委员深入乡村、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施策精准,不断提高帮扶实效。一是识别精准。经过审计整改、阳光低保和阳光扶贫系统建设,对存疑数据进行逐条逐户核实,全县移除不符合条件建档立卡农户2675户8131人;同时对建档立卡外的困难群众和已脱贫的低收入农户进行仔细排查,通过“两公告四公示两比对”程序,将1147户农户新增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确定27户农户因困返贫,实现应进必进、应扶尽扶。目前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共计34692户115076人。二是结对精准。结合“三进三帮”大走访,每个月定期组织“扶贫走访”,全县11013名县乡干部、371名扶贫志愿者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常态开展“送项目、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的“四送”活动,所有结对帮扶工作均留有台账,并做到联系人、对象户、调查员三方签字确认,保证了帮扶效果。三是“菜单”精准。优化扶贫“菜单”,投入资金3803.58万元,实施特色种养、光伏扶贫、“股份+”等七大类项目1.01万个,不断提升帮扶项目到户比重,实现一般低收入农户全覆盖。同时,整合各类帮扶资源,推动“三来一加”项目建设,全年新增“家门口”就业项目59个,带动2450余名低收入农户就业。

  (二)注重整合路径,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扶贫”。大力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高效农业,建成19个连片2000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在经济薄弱村新建一批300-500亩左右的示范基地,吸纳低收入农户务工,带动他们增收致富。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引导低收入农户通过发展农家餐饮、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等“农家乐”、“渔家乐”项目,参与到旅游经营或接待服务中。加快推进省级成子湖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建设,聚焦成子湖旅游扶贫项目实施,完善“旅游扶贫、助力小康”的扶贫机制。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借力农村淘宝、京东泗阳特色馆等线上平台,推进本地农产品上线,带动电商从业人员增收致富。58个经济薄弱村已建成38个“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达标率达65%;涌现出里仁乡颜浩、新袁镇丁正等一批月销量数十万元的电商带头人。大力实施“政策+扶贫”。出台《泗阳县创业引导扶持资金申报指南》,扶持385名低收入农户创业资金201.8万元。全年免费培训4832人次,其中专项技能培训1086人次,兑现专项定额培训补贴237.05万元。出台《泗阳县贫困家庭子女扶贫助学实施方案》,全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4882人次,发放补助资金3747万元。开展群众助学活动,发放助学金261.2万元,帮助1508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出台《泗阳县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发放健康扶贫卡1.27万张,签约服务8.33万人,设立扶贫床位350张,落实“四免两减”政策,11267人次低收入病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累计减免费用95.81万元。

  (三)注重模式创新,不断探索扶贫新路。一是开展“阳光扶贫”系统建设。2017年6月以来,多次召开动员推进会部署落实“阳光扶贫”系统建设。全部建档立卡人口和帮扶人员信息,扶贫、教育、民政等9部门25条资金线,115个扶贫项目,1208个就业岗位全部录入系统,先后组织的三个季度帮扶走访工作全部实现走访率、分析准确率4个100%。积极探索“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运行规范,围绕硬件配备、数据录入、政策执行等内容,创新建立“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六个“三到位”工作机制;对系统内各模块功能与操作流程,各类数据的来源和政策依据等进行了归纳提炼,创新编制了《泗阳县“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操作指南》,并拟定了“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应知应会题库,切实提高乡镇部门“阳光扶贫”系统应用能力。制订出台《泗阳县精准脱贫监督执纪问责重点问题清单》,累计开展了20余次专项监督检查,下发通报5期,对50余个单位进行了公开曝光,给予28名党员干部警示谈话、通报批评处理,有效督促乡村依法履行低收入人口精准识别和退出法定程序,督促乡村承担到村到户扶贫资金监管责任。二是健全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在58个县直部门“一把手”任58个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再从挂钩部门中选派58名“扶贫书记”,出台《“扶贫书记”职责清单》,组织出征宣誓仪式,形成了“第一书记”、“扶贫书记”和支部书记同向发力抓扶贫的强大合力。19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扶贫办,组织专人从事服务工作。全县11013名县乡干部、371名扶贫志愿者与一般低收入农户结对,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和土地创新。开展扶贫小额贷款“提标扩面”试点,加快推动各类产权入市交易,特别是对村集体资产和扶贫资产等农村产权进行登记备案,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8398万元。同时开展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域内流转收益扶贫试点工作,通过省市交易平台成功交易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405亩,收益资金重点投向两大片区和经济薄弱村,用于扶贫项目建设。

  (四)注重项目带动,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实施财政奖补资金项目。引导村集体利用省财政扶持项目资金,采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统一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形式,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新模式。围绕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对26个经济薄弱村进行扶持,投入资金2512万元,实施扶持项目26个。其中省扶持资金1472万元,县配套资金1040万元。实施“联村共建”项目。58家县直机关在挂钩县领导的带领下,联系共建企业,与58个经济薄弱村结对,进行“联村共建”,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54个,其中产业类增收项目77个,增加经济薄弱村收入190余万元。实施“五方挂钩”项目。积极策应省“五方挂钩”帮扶和“南北共建”帮扶,不断争取省后方单位和苏南对口帮扶镇村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在省委帮扶工作队大力协助下,2016-2017年累计争取帮扶资金3657.97万元,实施项目104个;其中2017年到账2313万元,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120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少数乡镇和部分村居对待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仅限于开会“讲两句”,象征性提要求,具体情况不掌握或掌握不深不透,存在数字脱贫情况。少数县直单位对帮扶责任人要求不到位,结对走访满足于串串门、定定位、填填表,收入分析错漏,帮扶计划和措施“假、空”,在“阳光扶贫”系统督查中表现较为明显。

  (二)扶贫人员力量不足。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乡镇(街道)负责扶贫的仅有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扶贫专干,甚至有的扶贫专干不能专干扶贫,还要身兼其他业务,无法完全满足艰巨的扶贫任务;此外,村扶贫力量也相对薄弱,大量的统计汇总、项目实施、资金发放等工作落在年龄普遍偏大、缺乏基本电算能力的村会计身上,导致出现收入计算不实、项目进度偏慢等问题。

  (三)农户缺乏脱贫意愿与能力。部分低收入农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仍然很重,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加之缺乏有效宣传引导,文明乡风尚未形成,赌博现象层出不穷,存在刚放下饭碗,就坐上牌场现象,对政府介绍的培训和工作岗位,以各种理由推脱。还有一定比例的伤残体弱低收入农户,无法适应工厂流水线生产操作要求,自我发展又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缺门路,自主脱贫难度很大。

  (四)村居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部分村居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受制于区位、交通等条件,长期以来缺乏资产、资金、资源,基础非常薄弱。县乡两级投入有限,村支两委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即使是有规划有想法,也缺乏启动资金,目前仅能依靠上级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进行“输血”。

  三、几点建议

  2018年是打赢攻坚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年”,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围绕重点,下足功夫,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年内1.5万一般低收入人口脱贫,1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增收达标,两大片区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提高重视程度,凝聚脱贫攻坚合力。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承担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县直各单位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各类要素争取和投入,切实提高帮扶成效;扶贫办要统筹协调,压实责任,扎实推动各项精准扶贫举措有效落实。二是建章立制,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用人机制,特别是在基层扶贫力量配备上,调整吸收年轻的村干、退伍军人和返乡大学生加入扶贫队伍,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调度,全面调动乡镇(街道)卫生、教育、民政、劳动、农经、农技、农机等部门力量,深度摸排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提高精准扶贫政策覆盖面。三是强化督查,杜绝形式主义。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查力度,结合“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督查办、扶贫办、阳光办等部门配合,采取督查通报、现场观摩等方式,形成立体交叉常态化督查制度,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二)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农户自主脱贫能力。一是强化社会风尚引领。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通过选树勤劳致富典型,讲述先进故事,奏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方式,营造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低收入农户主动参与扶贫开发。二是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落实免费技能培训政策,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和实训,将培训班办到项目、办到村组、办到地头,并实现务工就业的有效转化。三是整治不良风气。乡镇(街道)要加大对赌博行为管控力度。加强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群众参与读书、观影、跳舞等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

  (三)加强产业发展,激发薄弱村脱贫活力。一是加强农业招商。加大桃果、蔬菜、水产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的招商力度,大力招引集团型农业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创建特色优势品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将特色种植项目纳入直补范围,做到针对性帮扶,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增收。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撬动各方社会资源投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的大扶贫格局。一方面是策应24家省级“五方挂钩”单位帮扶,另一方面是强化社会化“联村共建”帮扶,帮助经济薄弱村新建厂房、高炮、棚舍等物业资产,增加村集体稳定收益。三是加强土地股份合作。扩大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范围,出台政策鼓励财务、管理、技术等方面人才到村任职,重点充实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村集体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能力。

  (四)加大保障力度,提升困难群体幸福指数。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继续完善财政支持扶贫开发增长机制,重点用于解决因病、因学、因灾、因残“一卡四名录”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投入,切实减少支出性贫困发生率。二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县各牵头单位要强化政策宣传,编印精准扶贫政策汇编,确保每个低收入农户一册,相关部门重点推进大病补充保险、“群”众扶贫助学和残疾人照护体系建设等“三项制度”,确保省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效考核八个重点指标全部100%。三是重点攻坚三类人群。对因病致贫人群,特别针对重病和慢性病群体,进行分类救治,采取免费签约医生服务,通过补充保险提高大病报销比例,将慢性病长期服药纳入补贴范围,确保给予实实在在帮扶;对因灾和市场行情变化返贫人员,加大产业和就业帮扶力度,增加就近就业岗位,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对贫困老人,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投入和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托底性的制度安排,用政策兜底实现“一户不少、一个不落”。

第9篇: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

  为了扎实推进全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确保扶贫对象“两不愁、四保障”,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目标,真正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日,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调查贫困现状,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状,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渭滨区现辖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6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2万人,耕地6.22万亩。38个后山村地处秦岭北麓和西部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土坯房较多,安全性较差,山区村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截止2015年底,全区贫困人口4117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紧紧围绕“两不愁、四保障”目标,坚持“专项扶贫注重产业发展,行业扶贫注重社会保障,社会扶贫注重结对帮扶”的精细化扶贫思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2亿元,其中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拆除土坯房3078户,新建住房1105户,使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累计脱贫1.3万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脱贫难度增大。截止20xx年底,全区尚有近4000余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后山区,由于人口数量较多、分布广、底子薄、条件差、发展难度大、贫困程度深,真正成为扶贫中的“硬骨头”。

  二、公共服务水平低。我区原晁峪乡的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个别村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三、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集中的后山区,基础条件普遍较差,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加上产地远离集镇,运输成本高,很难进入市场,即便实现销售,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我区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普通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

  五、基础设施建、管、用制度不完善。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完善,但是实际生活中,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时有损坏,使用率偏低,有些甚至未曾使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依然突出,亟需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制度。

  几点建议

  一、精准识别,切实做到“扶真贫”。要认真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按照区政府《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方案》的精神,坚持“十不进”的原则,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优先”的方式,精准识别监测脱贫对象,建立贫困人口明细台账,确保户有表、村有薄、镇有册、区有电子台账,做到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脱贫路径、脱贫效果和脱贫时间“一表清”。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接受监督,让同村群众按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确保政策公开、规则公平、结果公正、群众公认。要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确保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真正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二、改善民生,夯实基础强化保障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完成厥湾村千亩桃园道路工程、八角塬道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后山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实现贫困地区互联网全覆盖,完善贫困地区乡村商品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季节性农产品储存和销售能力。

  2、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协调发展家园美、村强民富生活美、生态宜居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四美”要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要继续巩固石嘴头村、高家村、晁峪村、坊塘村美丽乡村创建成果,深入推进中岩山村、石坝河村、大散关村、邵家山村、符家村、新安村等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通过创建活动实现农民增收。

  3、强化教育培训。扶贫应当先扶智,教育扶贫是基础。要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在加大基础教育事业投入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的力度,对贫困劳动力实施“培训、提升、转移、就业”四步走的能力提升脱贫工程,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数量和质量,保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1名家庭成员掌握职业技能,确保2750名贫困群众都能得到一次免费实用技能培训。

  4、强化社会保障扶贫力度。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解决贫困户看病难、治病更难的问题,阻止再次返贫,巩固脱贫成效。充分运用低保、五保供养等民生政策,对建档在册的1188人(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差额补助,实施社会保障财政兜底脱贫。开展助学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正常入学就读,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三、多措并举,实现困难群众真正脱贫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面向市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区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在高家镇太寅河以西重点发展核桃、中药材种植等产业,秦岭北麓沿山及台塬地区主要发展猕猴桃、大樱桃、油桃、草莓、养蜂等产业。依托秦岭北麓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资源,加快弓魚国小镇建设,尽快启动炎帝陵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古道秦岭﹒乡约清姜”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石鼓现代农业园二期,启动固川、枣园2000亩时令水果产业园建设,打造晁峪十里油菜花海新景观等项目,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实施异地搬迁。坚持政府主导、资源整合、集中为主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坯房改造,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优先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拆除土坯房1211户,新建住房700户,实现两年消除土坯房目标;完成四家坪村整村搬迁,确保年底前入住;完成水泉路村、段家磨村、甘庙村等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群众幸福指数。

  3、实施“互联网+扶贫”模式。借助互联网产业园,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扶贫”模式,支持有意愿的互联网企业在农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网点,通过自建大型种植生产基地,联合农业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创新性实施“平台销售+定制生产”、“线下体验+线上预订”等销售策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坚持政府救济与社会援助相结合,引导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家、志愿者、各类慈善机构及非政府组织,通过多种形式捐资捐物直接支持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扶贫,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吸收贫困户到企业就业,增加收入。

  四、加强领导,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1、强化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首要民生工程来抓,强化脱贫攻坚工作领导责任制,切实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认真做好脱贫攻坚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资源调配、推进落实等工作,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作用,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入做好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推进“四议两公开”、村务联席会等制度,为率先实现全面脱贫、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等工作,选出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村级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共建美好家园。

  3、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台账和责任清单,依据脱贫攻坚任务,实行逐级督查、交叉检查制度,严格进行考核,确保脱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强化责任担当,对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优先予以通报表彰、提拔重用,提振全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面打赢重返全省五强区攻坚战!

热门标签: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集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调研报告精选集合9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